译者前言

译者前言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俄罗斯和欧盟多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当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国家。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9.8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过去百余年,苏联是对中国影响最大、最深刻的国家之一,中苏关系也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凡的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苏关系走过了40年风雨历程。1949年10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苏联即予外交承认,是世界上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50年初,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两国关系经历了十年论战、十年对抗和十年谈判。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苏双方都逐步反思和调整外交政策,中苏关系迎来解冻期。1989年5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历史性访华。邓小平同戈尔巴乔夫举行高级会晤,并提出著名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八字方针,标志着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苏关系正常化不仅使两国关系重新回到正常发展轨道,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在中苏关系正常化基础上,中苏关系平稳过渡为中俄关系。1992年,中俄决定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两国关系进一步提升,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使中俄关系迈上一个新台阶,展示了中俄之间日益加深的政治互信,极大地推动了双方各领域合作,成为中俄关系发展史上乃至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创举。此后,中俄关系接连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同年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开辟了区域合作的新模式;2004年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彻底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2005年,中俄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倡导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俄关系在世纪之交连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确立了最可靠、最有效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中俄宣布发展中俄“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双边关系再上新台阶,中俄关系走进了新时代。

当前,中俄关系取得前所未有的新发展,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各领域合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俄方支持共建“一带一路”,中方支持俄方倡议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取得重要成果。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合作伙伴。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共同签署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中俄关系继续向前推进注入了新的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来,中俄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投资、能源合作、高科技与装备制造、毗邻地区发展战略对接等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滨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欧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洲。欧洲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约有7.4亿人。中欧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到今天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的良好格局。新中国成立至1975年,中国虽与西欧国家陆续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中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受欧美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制约和影响。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中欧关系进入历史新阶段,从建设性关系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关系不断深入发展。中欧建交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后,中欧关系发展比较平稳、顺利。经双方共同努力,中欧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欧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引进资金和技术的重要对象。

1995年,欧盟首次发表对华政策文件《欧盟关系对华长期政策的报告》,主张全面加强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关系。1996年,欧盟制定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确定对华政策“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原则。1998,欧盟出台《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政策文件,2003年,中欧领导人正式确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年,中国政府发表第一份《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明确指出“欧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力量”,“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随后,中欧关系迅速发展。随着中国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欧盟2006年10月出台的第六个对华政策文件《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在此期间,双方分歧与摩擦增多,关系起伏不定。

继首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后,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2013年中欧共同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欧盟总部,提出了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这不仅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面临新的问题,中欧双方协作前行。2018年12月,中国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明确指出“欧盟是国际格局中一支重要战略性力量”,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中欧各领域对话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中欧关系稳定发展。

中国和欧洲是国际上两大重要力量,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拥有广泛共同利益。近年来,希腊、葡萄牙、意大利、卢森堡和瑞士先后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加入“一带一路”计划。意大利是七国集团中第一个、并且在美国施压情况下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法国和德国也表示愿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合作,希望欧盟以集体形式加入“一带一路”。

欧盟和俄罗斯作为欧洲两大政治力量,双方保持正常良好的合作关系,关系到整个欧洲的安全稳定和欧洲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欧俄和则两利,斗则两败,这本应是双方的基本共识。但事实是,由于种种原因,欧俄之间合作时间短暂,而紧张对峙不断,且难以突破。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起伏不定的欧俄关系?又能否厘清欧俄之间由合作走向对抗的深层次原因?

安娜·索菲马斯在其著作《欧盟—俄罗斯关系1999—2015:从亲密到对抗》中为我们展现了欧盟与俄罗斯之间跌宕起伏的关系,并详略得当、抽丝剥茧地阐述了欧盟与俄罗斯之间关系变化的深刻原因。安娜·索菲马斯是波兰华沙欧洲学院欧洲睦邻政策主席团的博士后研究员,多年来一直聚焦欧俄关系发展变化的研究。安娜·索菲马斯分析欧俄关系时采用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一是进行实证研究,着重关注双方不断变化的内部动态;二是基于学术性研究,从更为宏观综合的角度分析欧俄关系的转变;三是涉及领域广泛,既包括外交关系的考查,又涵盖国内及公民社会因素的关注。

《欧盟—俄罗斯关系1999—2015:从亲密到对抗》的作者前言部分介绍了本书的主要目的和中心论点;第1章论述了科索沃战争时期欧俄外交合作蓬勃发展的原因;第2章致力于研究欧俄外交关系从车臣战争时的对抗到后来取得重大突破的真正原因;第3章阐述了欧盟东扩所引发的欧俄关系的转变;第4章分析了乌克兰橙色革命中欧盟东扩导致的欧俄之间的公开对抗;第5章剖析了欧俄最终走向对抗的真正根源;第6章分析了欧俄外交对格鲁吉亚所产生的影响;第7章研究了乌克兰亲欧盟示威之后的欧俄关系;结语部分总结了欧俄关系转变的原因,并对欧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书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第一,本书可以促进对欧盟与俄罗斯的国际、国内政治生态的了解,可以根据不同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好地制定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办法;第二,本书对欧俄之间的关系转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分析了欧俄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探究了欧俄不同的关注点,这对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把握各方需求、制定相应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三,本书分析了欧俄国内因素和公民社会对双方关系所起的作用,能够让我们了解欧俄各国民众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

本书涉及的人名、地名、机构名称、文件名称等专有名词较多,也是翻译的难点之一,译者一般都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全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忠实于原著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能够比较准确地展现原著的观点,同时尽量运用通顺、流畅的文句,以方便读者阅读。出于质量保证的目的,本书的翻译前前后后经历了一年多时间,但由于水平有限,翻译仍会存在诸多问题,敬请各位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梁 斌

2019年10月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