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语
本章分析了从2006年1月到普京第二任期结束这段时间里,欧俄关系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欧盟内部的分裂、欧盟在其与莫斯科的关系中推行的价值观与俄罗斯的政治现实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以及俄罗斯与波兰、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之间的双边争端都加剧了欧俄关系的对抗。
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芬兰在俄罗斯问题上的对立立场,表明了欧盟内部的分裂。在拉赫蒂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盟对外关系委员费雷罗-瓦尔德纳和欧盟贸易政策委员曼德尔森直言不讳地批评俄罗斯倾向威权主义、侵犯人权和能源政策政治化。相比之下,欧洲理事会主席、芬兰总理万哈宁优先讨论能源政策。
欧俄关系中的这种对抗因伙伴之间日益扩大的规范分歧而加剧。尽管欧盟寻求建立“共同价值观”,将其作为伙伴关系的基础,但俄罗斯政治精英渴望保持自主性。这种追求自主的动力体现在俄罗斯的能源和外交政策上。关于俄罗斯的对外关系,普京表示,俄罗斯既不愿与欧盟建立伙伴关系,也不愿成为欧盟成员国。因此,欧盟无法鼓励俄罗斯实施政治和经济改革,以此作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础。由于以欧俄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未能达成一致,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根基不牢靠。
在采取任何可能危及其在能源市场自主权的措施时,俄罗斯同样毫不妥协。普京强调,俄罗斯不会取消对天然气市场的垄断,而是会加强国家对能源市场的控制。2006年1月,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中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由此引发了一场严重的能源政策冲突。通过使俄罗斯签署《合作伙伴关系协议》,欧盟谋求鼓励俄罗斯开放天然气市场,以确保欧盟的能源供应。这一中断加剧了欧盟对保障其能源供应的担忧,促使欧盟制定了修建纳布科管道的计划,试图绕过俄罗斯这个天然气供应国。这再次表明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正从合作走向对抗。
此前,能源政策方面的合作被视为欧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标志之一。2000年,欧洲政策制定者对俄罗斯在车臣侵犯人权的行为进行了温和的谴责。这是鉴于与俄罗斯新当选总统建立友好关系的前景以及“欧俄能源对话”的吸引力,“欧俄能源对话”是欧盟在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张预期下,与俄罗斯签署的第一份能源合作协议。因此,欧盟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中放弃了自身作为基本价值观推进者的角色。
欧盟和俄罗斯在能源政策和人权问题上的冲突难以解决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欧盟和俄罗斯对人权问题的理解以及他们在能源政策上的做法有着根本的不同。双方未能克服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分歧。其次,由于格鲁吉亚战争给双方外交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双方没有时间讨论如何将分歧降至最低。格鲁吉亚战争的影响在第6章中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