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于车臣战争的反应
俄罗斯与从它分裂出去的车臣地区之间爆发的战争,令欧盟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俄罗斯野蛮的军事攻击,以及随后的稳定运动,违背了欧盟渴望维护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俄罗斯又是侵略的受害者。俄罗斯之所以入侵车臣,是因为车臣的伊斯兰武装分子侵犯了俄罗斯的领土达吉斯坦(Dagestan)。另外,俄罗斯城市的公寓楼遭到恐怖袭击,300多名平民丧生,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车臣叛乱分子所为。欧盟内部的分歧加剧了战争带来的威胁。战争早期时,担任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1999年6月—12月)的是芬兰,该理事会同情俄罗斯,不愿挑起对抗。而同时,众所周知的是,欧盟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Chris Patten)在人权问题上立场坚定。
10月7日,俄罗斯入侵车臣6天后,欧洲议会谨慎地对这一入侵行为进行了回应。在一项谴责冲突升级的决议中,对本次战争,以及普京拒绝与车臣总统阿斯兰·马斯哈多夫(Aslan Mashkadov)讨论政治解决方案的行为,欧洲议会表达了深切的关注。[3]该项决议宣布,欧盟已经准备好为车臣提供人道主义援助。[4]考虑到俄罗斯在此问题上的敏感性,决议公开肯定欧盟“致力于加强与俄罗斯在经济一体化与合作方面的战略伙伴关系”[5]。芬兰外交部长塔里娅·哈洛宁(Tarja Halonen),代表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芬兰重申了这一观点,她对欧盟在俄罗斯入侵车臣问题上反应谨慎做出了解释,说道:“恐怖袭击发生后,出于对俄罗斯的同情,西方可能对车臣问题表态得比较晚。”[6]和塔里娅·哈洛宁一样谨慎的还有德国外交部长约施卡·菲舍尔(Joschka Fischer)。他宣称,德国对于尊重人权和稳定俄罗斯局势感兴趣,但又说:“由于车臣冲突发生在俄罗斯境内,我们从外部采取行动的能力有限。”[7]
10月22日,在赫尔辛基举行的欧俄峰会上,双方高层第一次有机会就这次危机进行讨论。本次峰会的焦点是车臣格罗兹尼(Grozny)集市广场上发生的大屠杀,数百人遭到导弹袭击死亡。[8]在峰会开始前,一名欧盟发言人就直言不讳地警告:“即使深化欧俄关系是本次峰会的目标,但我们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合作了。”[9]
由于集市广场上发生的大屠杀,欧盟三巨头(欧洲理事会的前任、现任和继任主席)和代表叶利钦总统出席峰会的弗拉基米尔·普京之间进行了紧张的讨论。芬兰总理帕沃·利波宁(Paavo Lipponen)代表欧洲理事会主席进行发言,他敦促普京与车臣当局“立即谈判”,并强调欧盟“不接受军事解决方案”[10]。欧盟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在自传里回忆了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哈维尔·索拉纳,针对俄罗斯政府对格罗兹尼集市广场上发生轰炸的报道,向普京提出疑问的场景。普京否认掌握了此次袭击的信息,相反他重申了俄罗斯军方官员的声明,称车臣叛军应该对袭击负责。[11]彭定康认为普京“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如此明目张胆地在会议上撒谎”[12]。彭定康明确地批评了欧洲各国首脑与普京之间的友好关系,他说:“在那种场合,一次又一次地,欧洲的政界人士们让普京逍遥法外。”[13]显然,峰会的联合声明没有带来任何突破。声明的签署方——欧盟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利波宁、索拉纳和普京,仅仅宣布欧盟和俄罗斯代表就车臣“局势”“交换了意见”[14]。
普京在峰会上毫不妥协。在新闻发布会上,普京拒绝了欧盟提出的通过谈判达成政治解决方案的提议。他强调,俄罗斯车臣行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摧毁武装分子的基地,他们对俄罗斯和整个欧洲都造成了威胁”[15]。普京称,克里姆林宫认为欧盟应该克制自己,不要插手俄罗斯内政。之后,为了对欧盟在1999年6月发布的《共同对俄策略》做出回应,2000年,俄罗斯在《俄罗斯发展俄联邦与欧盟关系中期战略(2000—2010)》(简称《俄罗斯中期战略》,Russian Medium Term Strategy for Developments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nd the EU(2000—2010),英文简称RMTS)中概述了这一观点。根据《俄罗斯中期战略》,欧俄关系“将以条约关系为基础,但不提及俄罗斯加入欧盟或与欧盟‘结盟’的具体目标。作为一个横跨两个大洲的世界强国,俄罗斯应保留其决定和实施对内和对外政策的自由,保留其作为一个欧亚国家和独联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简称CIS)中最大国家的地位和优势,保留其在国际组织中的立场和活动的独立性”[16]。
仅仅八个月前,叶利钦还在抱怨俄罗斯不是欧盟的一分子。[17]现在,普京却公然宣布放弃加入欧盟的目标。通过强调俄罗斯“欧亚国家”的身份,《俄罗斯中期战略》重新调整了俄罗斯的政策,使其向苏联地区靠拢,并维护了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所拥有的特权。
这一战略表明,在对双方关系的期望方面,俄罗斯和欧盟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与欧盟《共同对俄策略》所提出的原则相比,《俄罗斯中期战略》有两个基本方面与之相抵触。第一,与《共同对俄策略》不同的是,《俄罗斯中期战略》并没有把更紧密地与欧洲融合作为优先考虑的事项,而是强调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焦点集中于苏联地区。《俄罗斯中期战略》称,“与欧盟发展的伙伴关系应该有助于巩固俄罗斯的强国地位,能够在独联体中构造一个新的跨洲政治经济关系系统”[18]。根据《俄罗斯中期战略》,鉴于欧盟与俄罗斯加强合作将带来的两面影响,俄罗斯应该保障其自身利益,尽力“在这种强化合作中”取得“最大优势……同时防止、消除或抵消不良后果”[19]。与之相反,《共同对俄策略》中称“一个没有新的分界线,与团结的欧洲紧密相连,稳定、民主、繁荣的俄罗斯,对于欧洲大陆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俄罗斯与欧盟之间日益密切的合作,欧洲正在面临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20]。
“日益密切的合作”意味着两国关系的逐步发展,并肯定了《共同对俄策略》的主要目标,即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和使俄罗斯法律适应欧盟规范,让俄罗斯融入“欧洲的共同经济和社会领域”[21]。
第二,两份战略书的对比表明,对于在“战略合作关系”中规范的重要性,欧盟和俄罗斯持有不同观点。《共同对俄策略》表示,俄罗斯是欧洲的一分子,与欧盟有共同的价值观——“本着友好、合作、利益公平分配的精神,在庄严载入欧洲共享文明遗产的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欧盟欢迎俄罗斯回到它在欧洲大家庭中应有的位置”[22]。与之相反,《俄罗斯中期战略》中并没有提到“共同价值观”的概念,而是强调克里姆林宫不受欧盟规范的影响。[23]该战略称:“在维护俄罗斯法律体系独立性的同时……在欧盟和俄罗斯合作最积极的领域,应力求与欧盟立法接近和协调。”[24]文中提到的俄罗斯法律的独立性和与欧盟接近的说法自相矛盾。俄罗斯是倾向于保持独立还是倾向于接近欧洲规范,这并不在本章研究范围之内。然而,文中所提到的接近欧盟立法的说法含糊不清,令人怀疑其贯彻这一方案的诚意。这一怀疑在第二年得到证实,《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Russian Federation's Foreign Policy Concept)强调,要加强俄罗斯主权。[25]在随后的几年里,在俄罗斯是否应该接近欧盟规范的问题上,双方始终存在着分歧,因此冲突加剧。
从叶利钦遗憾俄罗斯不是欧盟的一分子到克里姆林宫拒绝进一步融入欧盟,在欧盟发表《共同对俄策略》一年以后,《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的出台反映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一方面,《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批评欧盟扩张的排他性本质,文中称:“在欧洲-大西洋地区,尤其是一体化进程,往往带有选择性和限制性。”[26]另一方面,它谴责欧盟扩张“贬低了主权国家的地位”,并因此产生了“任意干涉内政的威胁”[27]。根据克里姆林宫的说法,俄国外交政策应该强调“维护和加强(俄罗斯的)主权”[28]。这份声明清楚地表示,克里姆林宫反对以牺牲国家主权为代价,加强政治和经济一体化。他们所强调的是“俄罗斯主权不可侵犯”[29]。
普京政府副总理弗拉季斯拉夫·苏尔科夫(Vladislav Surkov)提出的“主权民主”(sovereign democracy)概念表达了普京执政期间克里姆林宫的政治理念。[30]根据苏尔科夫的观点,主权民主“最符合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基础”,因为它“证明,为了俄罗斯国内和全世界俄罗斯公民的自我保护和成功发展,威权主义集中国家的物质、知识和权力资源是正当的”[31]。
克里姆林宫努力“维护主权”,再加上欧盟缺乏统一的对俄立场,令欧盟难以迫使俄罗斯结束车臣战争。欧盟的压制能力有限从一件事情就能体现出来: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附带决议,要求俄罗斯立即停火,但却遭到了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弗拉基米尔·拉赫玛宁(Vladimir Rakhmanin)的驳回。该项决议提到“在没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前提条件的情况下,与车臣合法代表展开建设性的对话”,这引起了拉赫玛宁的激烈反应。[32]他宣称,俄罗斯外交部不会同意欧洲议会“对俄罗斯的指控”,这里的指控指的是“对车臣平民发动战斗的行为,这歪曲了车臣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真正含义。根据对这些问题的片面解释很难得出公正的结论”[33]。拉赫玛宁对欧俄关系的未来发出了警告,称“此类行为所造成的损害,通常会影响双方的利益”[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