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走向对抗:2006—2008

第5章 走向对抗:2006—2008

从2006年1月到2008年3月俄罗斯总统大选前夕,欧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分歧,这些分歧涉及从欧盟与俄罗斯《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续签问题上的僵局以及人权和能源政策问题上的冲突。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中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影响了几个欧盟成员国的天然气供应,这使得欧盟领导人越来越担心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国的可靠性。俄罗斯政府拒绝了欧盟开放俄罗斯能源市场,转而加强国家对该行业控制的要求,这进一步加剧了能源政策方面的紧张局势。除了欧盟与俄罗斯能源政策上的冲突,一场关于采用新《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的斗争随之而来。与此同时,欧盟试图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中坚持的价值观与俄罗斯的政治现实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本章旨在研究欧俄走向对抗的根源。[1]造成这些紧张局势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欧盟内部的分歧,尤其是“新”“旧”成员国、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在欧盟与俄罗斯关系上的分歧,导致欧盟无法对俄罗斯采取一致的政策。欧盟的政策在妥协和对抗的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这种摇摆不定的方向受到了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影响。2006年,芬兰担任理事会主席国期间,对俄罗斯采取包容的态度,并且优先讨论能源政策。相比之下,德国在2007年1月至6月担任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期间,对俄罗斯采取对抗性态度,并将人权作为其任期的中心议题。

第二,俄罗斯与欧盟三个“新”成员国之间长期存在的双边紧张关系导致了欧盟与俄罗斯的对抗。俄罗斯与波兰、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之间的冲突涉及从贸易争端到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的遗留问题。这些国家与俄罗斯对抗时,欧盟就会聚集力量支持它们。也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外交官和政治领导人对欧盟颇有微词。

第三,欧盟与俄罗斯在2006年至2008年之间的对峙,受到不断扩大的分歧的影响,即欧盟试图在与俄罗斯关系中推行的价值观和俄罗斯日益增强的威权主义之间的分歧。2006年至2007年,俄罗斯对政治体系的操纵越来越多,对国家电视台的控制越来越严,以及对普京政权反对者示威活动的暴力驱散,这些都显示出俄罗斯威权主义的倾向。尽管欧洲政界人士寻求如何在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中提升欧盟价值观,但他们的愿望受到普京第二任期俄罗斯外交政策中主权原则的限制。布鲁塞尔在这方面的权力明显不足。欧盟领导人以欧俄峰会为契机,向俄罗斯政治精英宣扬人权问题,但没有取得成功,导致欧洲和俄罗斯的政界人士在2007年5月和10月的欧俄峰会上发生激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