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和平计划

五、和平计划

尽管存在这些障碍,6月1日在波恩由阿赫蒂萨里、塔尔博特和切尔诺梅尔金举行的第四轮三方会谈拟定了一份没有协商余地的一目标清单。阿赫蒂萨里和切尔诺梅尔金的任务是将以下三点计划付诸实践。第一,塞尔维亚政府将准军事部队和军队从科索沃撤离;第二,南斯拉夫政府同意让科索沃在联合国的授权下进行管理;第三,南斯拉夫政府接受北约控制下的国际军事力量的存在。[77]

欧盟和俄罗斯在和平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欧洲理事会主席施罗德赞扬了俄罗斯为制定和平计划所作的贡献。他宣称:“从一开始,德国和欧盟就打算利用欧洲理事会和俄罗斯的传统良好关系来寻找解决科索沃冲突的办法。”[78]他强调,德国政府“确信,没有俄罗斯的参与,巴尔干地区的和平发展将没有保障”[79]。他欣赏切尔诺梅尔金的外交手段,并且说道:“我们很高兴有维克多·切尔诺梅尔金这样一位政界人士,他不仅拥有俄罗斯总统的信任,而且对东南欧的看法和我们一致。”[80]

同一天,阿赫蒂萨里和切尔诺梅尔金的成功外交促使米洛舍维奇让步。尽管米洛舍维奇打算修改和平计划,但阿赫蒂萨里和切尔诺梅尔金设法说服米洛舍维奇接受这项八国集团已经同意了的和平计划。[81]这个计划包括呼吁北约停止轰炸;结束暴力和压迫;撤军;联合国支持下的国际民用和安全存在的部署;一项北约做出重要贡献的国际安全存在,目的是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让难民和流离失所者安全返回家园;成立一个由联合国安理会(UN Security Council)决定下的科索沃临时政府,以及允许人道主义组织自由进入科索沃。[82]这项和平计划提交到塞尔维亚议会批准之后,于6月2日被批准通过。[83]

塞尔维亚政府宣布接受和平计划,这反映了欧俄外交的成功。米洛舍维奇让步之后,施罗德打电话给叶利钦,对俄罗斯政府外交努力的成功表示感谢。他感谢俄罗斯所发挥的“建设性和缔造和平的作用”[84]。在与阿赫蒂萨里共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施罗德强调这“是一个政治突破”[85]

在接受和平计划一天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设法打破了科索沃维和行动在宪法问题上的僵局。部署北约科索沃军事力量、塞尔维亚军队撤退和建立一个民政局的文案被通过。科索沃被分为五个区,联络小组成员一人分管一区。切尔诺梅尔金同意北约依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第1244条为科索沃提供国际安全。根据这项决议,不同的国家组织分担不同的任务,负责战后科索沃的民事和军事。[86]然而,“为了防止阻碍全面问题的解决”[87],俄罗斯参与国际安全的细节尚未确定。

尽管欧盟和俄罗斯在组建维和部队的问题上打破了僵局,但在科索沃战后重建问题上却发生了冲突。欧盟是科索沃重建最重要的“金主”,1999年欧盟为联合国驻科索沃临时政府提供2.437亿欧元,用作人道主义援助、重建和特殊的财政援助。[88]1999年,欧盟委员会还提出了一个重建和发展战略,价值500万欧元。[89]欧盟负责科索沃的经济重建,在联合国指挥下的“驻科维和部队”[90]负责维护科索沃的安全。[91]

与此同时,欧盟正在制定与巴尔干地区国家更加密切的一体化计划。1999年6月10日,大约科索沃战争结束的一个星期后,欧洲理事会签署了《萨拉热窝峰会宣言》(Sarajevo Summit Declaration),该宣言批准了《东南欧稳定公约》(Stability Pact for South Eastern Europe)的宗旨和原则,旨在稳定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简称波黑)、克罗地亚(Croatia)、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和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92]《东南欧稳定公约》在欧盟成员国、美国、俄罗斯和八个欧洲东南部国家的带领下,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进行合作。[93]《东南欧稳定公约》为这些国家提供和欧盟签署《稳定和联合协议》(Stabilisation and Association Agreements)的机会,也为他们进入欧盟提供可能性。[94]这些协议旨在促进和平、民主、尊重人权和经济繁荣,以便通过政治和经济改革来实现稳定,促进巴尔干地区的发展与安全。[95]

尽管欧盟努力恢复巴尔干地区的和平,但是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的进一步冲突反映了科索沃战后重建面临的持续斗争。俄罗斯政府要求参加北约领导的维和行动,该请求已经得到北约成员国的许可,但是俄罗斯的参与范围尚未明确。[96]6月12日,参与北约在波黑维和部队维持和平行动的200名俄罗斯伞兵在科索沃维和部队抵达之前脱离俄罗斯军队并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这清楚地表明了俄罗斯参与战后重建工作所面临冲突的严重性。因此,他们成为第一批进军科索沃的外国军队,驻扎在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塞尔维亚人为俄罗斯伞兵是他们的解放者而欢呼。[97]据马克·韦伯(Marc Webber)所说,所谓的“冲向普里什蒂纳”似乎是……“旨在单方面建立俄罗斯部门”[98]。叶利钦政府坚持认为,俄罗斯军队应该把控科索沃的一部分。[99]

对于叶利钦总统来说,“冲向普里什蒂纳”更具有象征意义而非实践意义。他宣称:“俄罗斯必须做出一个最高姿态,即使没有军事意义。这不是具体的外交胜利或失败的问题;这是一个我们在关键点上是否已取胜的问题。俄罗斯不允许自己在道义上被打败。俄罗斯既没有让自己分裂,也没有被拖进战争的漩涡。最后这一姿态,是俄罗斯面对庞大的北约军队、整个欧洲和整个世界在道义上胜利的标志。”[100]

第二天,克林顿政府的代表证实了一种广泛持有的观点,即这次进军反映了美俄在俄罗斯参与科索沃维和行动问题上的紧张关系。美国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表示,俄罗斯和美国已经从“庆祝胜利变成了滑稽的冷战重奏”[101]。“冲向普里什蒂纳”六天后,美国国防部长威廉·科恩(William Cohen)和俄罗斯国防部长伊戈尔·谢尔盖耶夫(Igor Sergeyev)举行会晤,会上美国和俄罗斯同意俄罗斯驻科索沃的军队部署,前提是由科索沃联络小组的其他成员担任指挥官。[102]

在俄罗斯、美国和北约就战后科索沃问题展开竞争之际,欧盟和俄罗斯的关系得到了巩固。6月4日发布的《共同对俄策略》(Common Strategy on Russia)发出了致力于加强与俄罗斯关系的明确信号。据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说,这一策略寻求“巩固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伙伴关系”[103]。这一战略是欧盟通过的第一份此类文件,突显了俄罗斯作为伙伴的重要性。[104]该文件是1998年末欧洲理事会为应对俄罗斯当年的经济崩溃而准备的。[105]因此,这不是在欧俄结束科索沃战争方面的外交努力取得成功后,欧盟为加强同俄罗斯的关系而立即提出的下一步目标。在奥地利担任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期间发起的《共同对俄策略》强调,“在目前的经济危机中,欧盟与俄罗斯及其人民团结一致。欧洲理事会强调,欧盟愿意通过可信持续的市场改革帮助俄罗斯度过危机,同时尊重迫切的社会需要,并继续致力于包括法治、新闻自由和尊重人权在内的民主”[106]

这段话反映了欧盟对俄罗斯政治态度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盟支持俄罗斯;另一方面,在表示声援的同时,还要求俄罗斯加强努力,促进民主。在科索沃战争期间,欧盟和俄罗斯伙伴外交取得了成功,但几个月后,法治和人权成为两者关系发展过程中产生冲突的根源。

欧盟和俄罗斯不仅在法治和人权问题上存在分歧,而且欧盟在对外关系中的日益强势成为科索沃战争后三年左右欧盟东扩筹备过程中欧俄关系摩擦的根源。欧盟外交政策的强势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1999年5月《阿姆斯特丹条约》(Treaty of Amsterdam)的实施引入了《欧盟共同策略》(EU Common Strategies),此举旨在“更清晰地聚焦欧洲外交政策,并将欧盟的所有外交政策整合在一个单一的框架内”[107]。据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司的一名前官员称,共同战略旨在增强欧盟在外交政策方面的影响力。[108]第二,欧盟加强外交政策的另一个手段是《阿姆斯特丹条约》设立了一个高级代表的职位,负责协助欧洲理事会制定、准备和执行外交政策方面的决定。[109]6月4日,施罗德总理宣布哈维尔·索拉纳将于1999年12月成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110]这两项变化为欧盟发展对外关系的能力奠定了制度基础,相比之下,欧盟在参与科索沃和平调解之前是被动的。作为体制基础的结果,欧盟的外交政策演变到对俄罗斯公民和政策制定者产生直接影响的程度。俄罗斯政策制定者认为欧盟对苏联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是对克里姆林宫利益的一种冲击,因此,俄罗斯的政策制定者和外交官对欧盟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这是欧俄关系从友好到对抗逐渐转变的主要标志之一,下文将对此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