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欧洲睦邻政策

三、欧洲睦邻政策

欧盟的扩张令其内部(新加入的成员国)和外部(没有资格加入的国家)之间产生了分歧。为了缓解这种分歧,2003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通讯文件,名为《更广阔的欧洲邻里——与东部和南部邻国处理关系的新框架》(Wider Europe-Neighbourhood:

ANew Framework for Relations with our Eastern and Southern Neighbours)。文件提议,建设一片“经济繁荣、邻邦友好的区域——让邻国都是朋友,我们和它们关系密切,友善合作……作为回报,我们将在巩固发展的同时彰显共同价值观,并有效实施政治、经济和制度等方面的改革”[65]。2004年5月以后,《更广阔的欧洲邻里》作为“欧洲睦邻政策”而为人熟知,该政策试图通过推广如民主、人权和法律等价值观,扩张欧盟的内部市场,以及推进人员、资金、商品与服务等的自由流动,来加强一体化。[66]地中海的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埃及、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利比亚、摩洛哥、叙利亚、突尼斯和巴勒斯坦和东欧,成为其中一员。[67]欧盟打算在这项政策的框架内,通过“促进共同价值观与合作”,使这些国家“社会化”[68]。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汤姆·卡西耶(Tom Casier)称,“欧洲睦邻政策”隐含了一个基本原则,即“政治条件限制”,也就是说,“欧洲睦邻政策”是一种“外交政策工具,鼓励第三方国家遵守某些规则或规范。(为实现这一目标)设定了某些条件,目标国家如果履行了或者未能履行这些条件的话,就会受到奖励或者制裁”[69]

2002年至2004年期间,欧盟与俄罗斯之间波动不定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原因是俄罗斯拒绝了欧盟委员会加入“欧洲睦邻政策”的邀请。俄罗斯的决定使这一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积极传递”欧盟的一些“规范准则和价值观”——受到了打击。[70]由于俄罗斯拒绝加入“欧洲睦邻政策”,欧盟在与之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就无法获得足够的影响力,以输出自身的价值观。结果是,欧盟与俄罗斯之间在确立何种规范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导致两国关系恶化。欧盟在与俄罗斯交往时竭力维护自身价值观的做法,与俄罗斯的政治现实之间产生了日益扩大的分歧,这种分歧是令双方在进一步发展外交关系时面临巨大压力的根源之一。此外,欧盟试图通过整合苏联的卫星国家来传递其价值观,这又成为摩擦的另一个根源,最终导致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出现危机。

由于俄罗斯拒绝被纳入“欧洲睦邻政策”,因此欧盟无法实施“规范性力量”(normative power)概念先驱伊恩·曼纳斯(Ian Manners)所称的“信息扩散”(informational diffusion)策略(即通过实施新政策来输出欧盟的规范)。[71]按照希斯基·哈乌卡拉的说法,俄罗斯拒绝了欧盟的提议,这让俄罗斯可以不用受制于“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会使它受(这项政策的)约束”,并因此令欧盟无法试图让俄罗斯让步。[72]他认为,俄罗斯近来的政策表明,“欧洲睦邻政策”以及欧盟的规范性力量都处于“被严重侵蚀”的危险中。[73]由于欧盟无法实现与俄罗斯关系中的规范性目标,因此双方在确立何种规范的问题上出现了差距,再加上欧盟无法形成团结一致的对俄政策,导致2003年到2004年这两个“战略伙伴”之间出现了疏远。关于欧盟无法形成团结一致的对俄政策一事,下一节将举出一个明显的例子加以讨论。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兼常驻欧盟代表弗拉基米尔·奇若夫对俄罗斯加入“欧洲睦邻政策”有两条主要的反对意见。首先,他认为欧盟让俄罗斯加入这项政策的提议是一种侮辱,因为“欧洲睦邻政策”是为那些经济表现不如俄罗斯的国家设立的。奇若夫说,“欧洲睦邻政策”“试图将欧盟的标准降到最低……那些国家发展水平完全不同,并且……自身目标也与欧盟不同——它们的目标往往是互不兼容的”[74]。奇若夫称,欧盟委员会的“欧洲睦邻政策”所针对的是那些“历史上政府独裁专治、缺乏民主,并且在保护人权与个人自由方面有不良记录的国家”[75]。他强调,欧盟让俄罗斯成为“欧洲睦邻政策”成员国的提议侮辱了俄罗斯政府。他同时说:“俄罗斯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大国,对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有自己的看法。一些东欧或南高加索地区的较小的国家努力加入欧盟,俄罗斯与之相反,既不是执行(“欧洲睦邻政策”)的主体,也不是它的执行对象。”[76]

就这样,奇若夫向外拒绝了欧盟自己所标榜的价值观维护者的身份。普京时代的原则是主权民主,这一点以及其他诸多方面,都在《俄罗斯中期战略》中有所体现。有鉴于此,奇若夫拒绝在“欧洲睦邻政策”框架内采纳欧盟所强加的价值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奇若夫公开为俄罗斯政府拒绝加入“欧洲睦邻政策”进行辩护。他称,克里姆林宫认为,欧盟的这项政策是为了与苏联地区的国家们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政治计划,以损害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利益。他警告说,“欧洲睦邻政策”会令欧洲产生分界线——“在俄罗斯西部边境的分界线”[77]。奇若夫说,俄罗斯尽力避免使苏联地区的国家成为“各种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竞争角逐的舞台,因为这也相当于是在捍卫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与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乃至捍卫整个欧洲的安全”[78]。通过这些话,奇若夫强调了俄罗斯要在苏联成员国“充分利用自身主导地位”的意图。[79]奇若夫所提到的这些问题最早表明这一种迹象,欧盟与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的关系正日益紧张。2004年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后,这种紧张关系在一场政治危机中达到了高潮。下一章将会重点分析这场危机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