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语
本章阐明,2002年至2004年间,由于内部的分歧,欧盟最初在与俄罗斯交往时所表现出的自信坚定很快遭到了削弱。当波兰和立陶宛加入欧盟后,加里宁格勒被包围在欧盟领土内,欧盟委员会对进出这块飞地的俄罗斯人实施签证政策。自1999年以来,这是欧盟政策首次对俄罗斯公民产生直接影响。这一制度的实施带来了明显的后果,众多俄罗斯外交官谴责签证的引入,认为这侵犯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在双方的外交官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之后,俄罗斯政府不得不接受欧盟委员会的过境规定。
2003年,欧盟对加里宁格勒实施签证政策几个月后,欧盟的对俄外交政策由于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贝卢斯科尼的原因遭到了削弱。他称自己希望成为普京在车臣问题上的“支持者”,这与欧盟在该问题上的立场相悖,并且严重阻碍了欧盟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在贝卢斯科尼大力支持普京展开的车臣战争时,欧盟对其言论的回应则暴露出,欧盟在与俄罗斯交往时政治凝聚力脆弱不堪的现状。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欧盟委员会概述了一些指导方针,旨在恢复欧盟对俄政策的一致性,并防止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在未来与欧盟的立场相抵触。贝卢斯科尼事件表明,欧盟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行动时,很容易受到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的影响。
此外,欧盟和俄罗斯之间价值观方面的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双方的伙伴关系出现转变。欧盟建议俄罗斯加入“欧洲睦邻政策”,却遭到俄罗斯的拒绝,从中可以看出,双方的价值观差异显著。克里姆林宫不愿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以成为一体化欧洲的一部分。相反,正如《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和《俄罗斯中期战略》所体现的那样,克里姆林宫努力在其对内和对外政策中保持独立自主。由于克里姆林宫不愿采纳欧盟的价值观,因此在别斯兰悲剧发生后,欧盟无法对俄罗斯造成影响,让其不对民主进行遏制。结果是,欧盟和俄罗斯渐行渐远。然而,双方之间越来越大的价值观差异并不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唯一原因——许多其他因素,包括欧盟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日益增长的问题,也加剧了双方关系的恶化。本章考察了欧盟和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对抗加剧的最初迹象。这种对抗的加剧,最终导致自1999年欧盟干预乌克兰国内政治以来,双方之间首次出现了政治危机。下一章将讨论欧盟解决乌克兰橙色革命问题时双方发生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