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俄罗斯与欧盟东扩进程
2002年至2004年,欧盟的东扩进程改变了欧俄关系。2004年5月1日,欧盟从中欧和东欧吸纳了10个新成员国,这不仅让欧盟和俄罗斯成为邻居,更使它们面临一系列新的根本性挑战。对欧盟和俄罗斯来说,双方关系在它们各自外交优先事项中愈发重要。而同时,欧盟和俄罗斯却又都在苏联地区争夺影响力。
本章认为,东扩之后,欧盟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因此决定了欧俄关系的转变。自1999年以来,欧盟的对外政策首次侵犯到了苏联领地(吸收波罗的海国家为新成员国),并影响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欧盟无视俄罗斯的抗议,允许立陶宛和波兰加入申根区,此举妨碍了俄罗斯人民在俄罗斯大陆地区和加里宁格勒飞地之间的往来。加里宁格勒被包围在欧盟领土内之后,欧盟委员会向俄罗斯人民发放签证,进行过境管制。签证政策的引入引发了克里姆林宫的强烈反应。
但正如本章所述,由于2003年欧洲理事会主席意大利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的言论,欧盟最初的坚定遭到了削弱。贝卢斯科尼宣称,他将在车臣战争问题上支持普京,这与欧盟对俄罗斯仍在车臣侵犯人权的公开指责完全相悖。他的声明在欧盟引发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冲突,并促成人们对欧俄关系进行重新规划。
在欧盟东扩前夕,对欧盟与俄罗斯来说,与车臣问题同样麻烦的,是欧盟想要通过推动“欧洲睦邻政策”来输出自身价值观。这一项目邀请了俄罗斯加入。欧盟对该政策大肆宣扬,为2004年欧盟扩张时被排除在外的邻国提出了一套一体化政策和标准,但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俄罗斯反对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欧洲睦邻政策”鼓励其成员实施政治和经济改革,以便更加紧密地融入欧盟,但这对俄罗斯执政者来说并没有吸引力。克里姆林宫的目标是保持政治独立性和逐步加强国家管理,这反映在北高加索地区别斯兰(Beslan)一所学校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后的情况中,本章将进一步讨论这一点。由于俄罗斯国内的这些变化,欧盟和莫斯科之间在确立何种规范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其次,由于“欧洲睦邻政策”是为那些经济条件不如欧盟的国家设立的,克里姆林宫认为,欧盟将俄罗斯纳入其中的提议是对俄罗斯“大国”地位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