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五、结语

在车臣问题上,欧盟和俄罗斯由对抗到合作,这一转变受到了三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欧盟内部的分歧。欧洲理事会减少了对俄罗斯的援助,但其他限制措施(如对欧盟的《共同对俄策略》进行审查和暂停实施《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中的部分条款)却并未实施。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芬兰和葡萄牙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出乎意料地在车臣战争期间对俄罗斯态度积极,这令欧盟难以对俄罗斯在车臣的行为做出有力的、统一的回应。

由于欧盟内部在对车臣战争进行回应时出现了分歧,再加上克里姆林宫努力争取更多的外交政策自主权,因此欧盟对俄罗斯进行施压的能力遭到了严重削弱。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变化反映在《俄罗斯中期战略》中,该战略书对与欧盟进行一体化的想法表示拒绝。相反,《俄罗斯中期战略》宣称,俄罗斯的外交政策的中心在苏联地区,其目标是使俄罗斯成为构成该片区域跨洲政治和经济关系的“主导力量”。考虑到同年2月叶利钦还在叹惜俄罗斯不是欧盟成员国,这预示着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反转。这一反转促成了车臣战争期间欧俄从对抗转向合作:在与俄罗斯交往时,欧盟试图普及自身价值观,却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俄罗斯不愿意接受这些价值观,二是俄罗斯拒绝融入欧盟。

由于欧盟的治理体系复杂,虽然一些欧盟机构直言不讳地反对俄罗斯在车臣侵犯人权的行为,但同时,领导人个人也提出与之相反的意见。这并不是唯一一次欧盟由于内部出现分歧而难以制定统一、积极的对俄政策。在意大利担任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期间,贝卢斯科尼曾在欧俄峰会上宣称,他希望在车臣战争问题上成为普京的支持者。他的声明公然违背了欧盟的立场。欧盟内部的这一裂痕对欧俄关系的影响将在下一章进行讨论。

改变欧俄关系的第二个因素,是欧盟将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置于人道主义关怀之上。索拉纳、施罗德、布莱尔、普罗迪和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首脑们等欧洲政界人士认为,普京的掌权是一个好机会,能够令欧盟和俄罗斯恢复友好关系。欧俄能源对话所表明的能源政策方面的合作,以及欧盟在车臣问题上的内部分歧,导致欧盟领导人们在应该对车臣侵犯人权行为进行批评时保持了沉默。欧盟之所以采取务实的路线,是因为其预计在2004年欧盟扩张后,能源需求将会增加。在欧盟不断扩张的情况下,俄罗斯丰富的能源资源为欧盟与俄罗斯交好创造了必要条件,以保障能源能够长期供应。

促成双方从对抗转向合作的第三个因素是“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它为俄罗斯政府将车臣战争解释为“全球反恐战争”的一部分的说法提供了可信度。与此同时,这一事件使普京总统得以将自己塑造成西方在反恐斗争中的盟友,而令西方对车臣侵犯人权行为的谴责转向沉默。

在“9·11”事件爆发的一年内,由于车臣的持续冲突以及欧盟东扩的影响,欧盟与俄罗斯的外交官之间一直在激烈争辩,这是这段时期内双方关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