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本章要阐明的是俄罗斯对欧盟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十年前的橙色革命后,俄罗斯还认为欧盟是一个具有侵略性的组织,试图增强欧盟在后苏联地区的影响力,而在十年后,俄罗斯眼中的欧盟却变成了一个弱势的行动者。本章认为这种转变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欧盟内部在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方面存在分歧,影响了欧盟面对乌克兰危机的反应。例如,欧盟新成员国的代表,如爱沙尼亚总统,支持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而其他欧洲官员,如能源委员,则担心实施制裁可能损害欧洲经济、破坏欧盟能源供应的长期安全。
第二,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并不是缓和危机的适当手段。在回归后,欧盟宣布了进一步的制裁措施,但俄罗斯前外交部长伊戈尔·伊万诺夫等俄罗斯政界人士对该制裁的影响表示不屑,而显然制裁的效果也很有限。
导致俄罗斯对欧盟看法转变的第三个因素是,俄罗斯政府的外交政策令欧盟的行动能力变弱。根据卢基扬诺夫的说法,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特点是放弃一体化的想法,俄罗斯应保留行动自由,并巩固其在所有问题上的独立立场。这是莫斯科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新地位的‘战略性突破’时期”[151]。
卢基扬诺夫的声明反映了特别是自克里米亚回归以来普京对乌克兰的外交政策。卢基扬诺夫说,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立能力,而且……对俄罗斯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信心”[152]。俄罗斯在外交政策上独立自信,令克里姆林宫不愿理会欧盟所谴责的俄罗斯的对乌外交政策。
欧盟没有合适的政治手段动摇俄罗斯强硬的外交政策。在未来,与这样一个特殊的伙伴打交道时,欧盟对俄罗斯的外交关系需要同时包含软实力和硬实力。然而,这项政策建议仅仅停留在观念上,实用性不强。这一建议受到了挑战,原因在于欧盟政治的动态本质。各种持续变化,例如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以及各欧盟成员国与俄罗斯交往时的不同立场,令欧盟难以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中发展和保持统一立场。2006年以来,欧盟“老”成员国和“新”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加剧了这种内部摩擦。新成员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因此,欧盟的对俄外交政策往往存在内部分歧,导致欧俄关系陷入僵局。这种情况在2006年就出现过,当时波兰和立陶宛都拒绝延长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原因是两国与俄罗斯存在双边争端。
除了欧盟的对俄外交政策面临挑战外,乌克兰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依然存在。乌克兰未来的政治方向受到三个因素的挑战。第一,欧盟2015年5月在里加(Riga)举行的东部伙伴峰会上宣布,预计到2020年才会考虑增加新的成员国,这增加了人们对乌克兰未来政治方向的疑虑。第二,作为一个没有在加入欧盟或俄罗斯之间摇摆不定的国家,乌克兰东部的冲突制约了其光明的政治前途。第三,目前对于乌克兰未来政治发展的任何预测都只是假设,因为这取决于欧盟和俄罗斯能否打破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僵局。然而,将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简化到乌克兰冲突,只是为了对这一前战略伙伴关系恶化的原因提供一个狭隘的审视。本书的结语部分提到了各种各样的动态发展,在1999年欧盟和俄罗斯表现出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强烈愿望之后,这些动态发展在双方的对抗中逐渐达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