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发展的时间探索
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简称CBS)的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德马克(P.Goldmark)在一份开发电子录像的计划书中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1969年,美国E.罗斯托在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中使用了这个词,新媒体的使用开始扩展到全世界。
时至今日,业界、学界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仍说法众多。
肖琳婕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中认为,新媒体的发展是网络媒介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体现出“IP化”“无线化和智能化”的特点,该文还借助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提出的媒介延伸理论,论证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在重塑新的社会权力结构模式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等级秩序。[10]这些观点帮助我们理解了在分析虚实互动条件下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时其所具有的复杂性,同时也展示了更加复杂的主客体关系。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还指出,2011 年以来,中国新媒体的成长进入了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强劲,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量持续增长,新的应用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新媒体不仅进一步变革着大众传播格局,快速向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渗透,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媒介,而且具备了强大的传播功能,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其“双刃剑”效应进一步凸显。[11]《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指出,微信是2012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一大亮点,移动、互联是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12]《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认为,中国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融合化和社会化加速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中国新媒体出现了4个显著的变化:微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正在加速融合、新媒体的社会化属性增强、新媒体安全成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提出了一些新发现、新观点:微信已经形成了“超媒体”生态系统,同时微信的辟谣难度较大。《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认为,移动互联领域是新媒体的主战场,媒体融合已成为行业自觉,新的媒体生态圈和生态关系正在逐步形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视频直播、微视频、移动视频进入盈利阶段,智能技术也正在向行业跨进。[13]
从近几年的新媒体发展报告来看,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移动媒体”被推向历史舞台,微信、微博作为媒体传播的突出表现者被广泛关注。人工智能、虚拟技术也开始进入新媒体传播领域,再次引起了人们的研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