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主体多元化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一)个体力量被放大

“网络的出现,把个体的自我从群体中解救出来,自我的个性化通过网络绽放出了光芒。”[13]媒介技术迭代带来传播变革,“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独有的“专业身份”不断受到新媒体冲击,其“传者”身份被分散;同时,主持人进行信息传播的“渠道”和过程也被延展。主持人在节目结束后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评论等多元传播路径来发表言论、传情达意,还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建立微信粉丝群和微博粉丝群,实现人际化的大众传播。另外,话语权在新媒体平台上得到强化,主持人通过不断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声,持续引起受众关注,不断增强主持人个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施拉姆认为,信息的传播遵循“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受众”这样一种模式,主持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发挥把关、加工的作用,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内化在语言表达中,再传播给受众。在这个因“以往传统媒介缺乏而形成的渠道霸权被渠道过剩代替”[14]的时代,主持人不再为传统媒体所独有。在新媒体平台上,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被下放,一个人就能成为一个媒体,凭借着人与人的联系就能完成一次传播,所谓的“人人皆主持人”的时代来临了。这种传播呈现出的鲜明的多元化色彩的形象定位,一致作用于受众的直接体验,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的传统程式构建,让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受传者交互性地融合在一起。

媒体融合环境下传受关系发生了变革,受众的个人力量被释放,每个人只要拥有一个终端和网络,就可以成为主持人,扮演传播者的角色。不断融合裂变的多元传播,让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力得到了拓展,从过去主要依靠收视率来衡量传播效果演化至当下以社交中的人际传播评价为主要考量标准。一方面,以个体形式独立存在的主持人,竭力演绎着人格化的传播角色,通过聚集粉丝和粉丝关注来完成向外延伸、向内延展,从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低门槛开辟了广阔的“个人空间”,让主持人这一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也让传播格局变得复杂化。网络传播平台之下的“主持人”(主播)不必考取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播音员主持人执业资格证书,无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也无须进入专业领域便能够进行主持传播活动。主持人可以是进行社会信息传达和分享的技术网民,也可以是非专业的传播机构或组织、以个人为代表的自媒体等。主持人身份范围的扩大产生了一种“生产者式文本”,即内容生产者不必将自身的“文本”强加于受众,受众可以依照自己的经验对文本进行理解,一个人即可完成一次内容生产,所有的信息反馈里包含了与主持人相同或相悖的各种“声音”。

(二)人人皆主持人

融媒体时代下,技术赋予每个人进行信息生产、传播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成为“主持人”。如自媒体主持人、草根主持人等都具有“传播者”功能。但是这与本书研究的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有本质区别。

自媒体主持人是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可以是非科班出身的普通人、名人,也可以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从事传统媒体的专业主持人。他们代表的是个人的思想意志,传播的是个人的价值观,树立的是个人的品牌形象。他们集编导、记者、主持人、技术人员于一体,在主持传播中向外输出着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感悟、独到见解。

所谓个人电台,是指在新媒体平台上发挥主持人传播功能的App,如喜马拉雅、蜻蜓、荔枝等,其节目内容可分为新闻类、娱乐类、谈话类、情感类等。例如,荔枝FM为每一位受众都设置了一个专属的波段号,其他用户可以根据波段号找到对方,收听对方的节目。

草根主持人,是指不需要较高的学历、丰富的媒体经验或未受过专业培养的主持人,比如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网络聊天室里,比较活跃的那个人会站出来主持讨论话题。也许在实际生活中他并不是专业的主持人,但是在网络上,他却实际上担负起了信息传播的功能。

凭借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主持人的传播活动日益多元并逐步完善,他们所产生的传播影响力并不亚于传统媒体主持人。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有着自身特有的优势。首先,在网络中,在流言四起、信息碎片化程度不断提高、新闻反转事件层出不穷的现状下,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显得弥足珍贵。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一些专门从事网络信息传播的媒体迫切地需要专业的新闻传播人才。而传统媒体正是凭借这些专业人才,才拥有了自己的采编网络,形成了独特的传播优势。其次,在传统媒体不断开拓网络新闻传播事业的过程中,良好的声誉是其可利用的无形资产。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由于其良好的品牌形象,在网络传播中比较容易吸引受众的关注,因为受众在选择访问新闻网站时,往往更在意这些网络媒体是否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