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专业化的困境

三、专业化的困境

(一)“离职潮”被过度解读

在媒体变革之下,虽然有部分传统媒体主持人离职,走向新媒体或跨界转行,但这并不代表着传统媒体就此解构。有人提出,“央视离职潮是媒体的过度解读”[30]。央视“离职潮”之所以显得声势浩大,是因为离职的主持人大多已经在传统媒体工作了多年,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再加上多种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央视主持人离职的工作年限、年龄都处于传播影响力的高峰值,他们的离职原因值得研究。

图2-3 央视离职主持人工作年限分布图[31]

传统媒体主持人自身的传播角色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他们在市场经济下被赋予了品牌的价值,所以当他们离开时,这个品牌的价值以资本的形式被带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广播电视主持人就此走向衰落或消亡。因为,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使得媒介形态和功能不断拓展、提升,每一次的传播变革也都是对上一种媒介不足的“补偿”。报纸并没有因电子媒介的出现消亡,而是在新环境中不断改进和发展;广播电视也没有因网络的冲击停滞发展,而是与多元媒体融合进行自身的转型升级。所以,主持人离职潮仅是传统媒体变革中面临的一个困境,而非“绝境”。另外,主持人才的培养、队伍的建设是不间断的,旧人离职的同时也有新鲜血液注入。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向受众展示了当下主持人“既融且专”的风貌,展示了主持人职业和群体在传播中的引领意义与示范效应。

(二)专业水准存在差异性

首先是跨界主持人的价值导向性。主持人能够凭借自身的符号特色和个人风格进行“复合化”发展,在媒体融合的多元交互中获得流量和粉丝。虽然诸多从其他领域跨界而来的明星、学者等具备了主持人的传播力,但是他们在语言规范、专业表达上与专业主持人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主持人如果没有扎实的新闻素养和专业能力,就很难对“不同发声”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因此,主持人在维护受众关系的同时,必须牢记自身所承担的引导大众传播的职责,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传播中保持清醒的思想意识,坚持正确的新闻理念。娱乐明星跨界主持节目,在价值文化引导、意识形态构建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其议程设置能力和对专业的把控力明显不足,难以及时调控受众情绪,无法承担传播者的多元角色和责任。娱乐明星跨界主持节目还存在娱乐过度的风险,那些夸张、娱乐化的“表演”虽然能够成为一时的热点,但不利于长期的收视率,有时甚至将节目应有的文化价值淹没在泛娱乐之中。正如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指出的那样:“电视娱乐为表达方式,文化将成为娱乐的庸俗附属品。”[32]

其次是跨界主持人的语言深耕能力。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人类社会的语言结构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是一种结构主义的典型思维。”[33]对于主持传播而言,则要突显语言的内涵和意义,而这正是跨界主持人能力相对薄弱的环节。主持传播不能仅靠娱乐化带动,更多地还是要回归语言审美,通过语言的内在逻辑、规范表达来达到传播的核心目的。但是在当下各类火热的综艺选秀节目中,缺少主持经验和专业水准的明星开始主持节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质量。

(三)竞争依然严峻

虽然传统媒体主持人的离职存在被过度解读的情况,但诸多传统媒体主持人纷纷投奔新媒体,也释放了一种信号:不得不承认,新媒体的确为传统媒体主持人提供了鲜活的传播环境、相对自由的传播空间和大量的工作岗位。数据也表明,传统媒体主持人在新媒体上获得的关注度、收入等远远比在传统媒体上高。比如《凯叔讲故事》,除了提供节目之外,还推出了微课、父母训练营、大咖育儿课等系列产品和K币充值服务。马东在《奇葩说》中卖出了一万盒粑粑瓜子,引得各大商家纷纷入驻。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人除了扮演自己的传播角色之外,还成了一个商人,而这些在传统媒体环境中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人的话语权得到了提升,话语环境也变得更加自由,主持人能够开发出更多的潜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媒体融合形势下,各传统媒体纷纷改革、寻求出路,然而真正的融合,并不是一般的“网络+广电”。“当前国内主流媒体的媒体融合,呈现出来的基本态势是“百舸争流”。大多都是把按照原有内容生产方式生产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开个端口,借助互联网上已有的平台进行发布。……这些端口互不联通,也不联动,个别时候同一媒体集团不同部门的端口发布的内容还会相互冲突,最关键的是,没有一个强大的技术后台支持,无法建立自有的用户数据库和海量的内容数据库,难以应对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竞争。”[34]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6.

[2] 斯考伯,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71.

[3]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1.

[4]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62.

[5] 马浩.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微博形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6] 范海刚.辩证心理学视角下电视节目主持人微博互动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7] 帕克,伯吉斯,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6.

[8] 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2.

[9]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

[10] 魏地春.跳出电视看电视[J].电视研究,2013(4):4-6.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33.

[12] 杨军.传统媒体的真正对手不是新媒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专访[J].南风窗,2017(1):92-95.

[13] 喻国明,张超,李珊,等.“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J].现代传播,2015(5):1-4.

[14]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42.

[15]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3.

[16] 毕一鸣.言由旨遣 语随境迁:新媒体语境下主持人的话语方式[J].视听界,2013(5):53-56.

[17]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6.

[18] 王群,沈慧萍.电视主持传播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9.

[19] 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主持人节目研究委员会.中国荧屏第一人:沈力[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24.

[20] 李梦瑶.网络视频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19.

[21] 喻国明,张超,李珊,等.“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J].现代传播,2015(5):1-4.

[22] 朱海松.微博的碎片化传播[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15.

[23]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6.

[24] 央视主持人为何要跳槽?新媒体崛起选择更多[EB/OL].(2013-03-19)[2020-07-12].https://media.sohu.com/20130319/n369446765.shtml.

[25] 马东:最会赚钱的“奇葩”[EB/OL].(2016-09-30)[2020-08-04].http://www.sohu.com/a/115337970_256400.

[26] 张泉灵离职:要跳出去的鱼缸 不是央视不是体制[EB/OL].(2015-09-09)[2020-10-21].https://society.huanqiu.com/article/9CaKmJPf3p.

[27] 火星情报局2016年6月28日官方微博,https://weibo.com/u/2377163141?sudaref=www.baidu.com.

[28] 张宜.大陆电视节目“跨界主持”现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29.

[29]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52.

[30] 林洲璐.水均益:“央视离职潮”是媒体过度解读[EB/OL].(2014-06-08)[2020-08-07].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608/c40606-25119149.

[31] 张健,吉惠娴.“围城”里的出走:“离职潮”与中央电视台品牌危机分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6(2):75.

[32] 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

[33] 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6.

[34] 宋建武:以“互联网+”推动媒体深度融合[EB/OL].(2017-01-17)[2020-07-23].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117/c40606-2902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