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多元化
(一)多元交互的语境
“语境”最早由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在 1923 年提出,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我国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仅仅是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15]他认为,语境由“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何故、何如”六要素构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语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此我们按照陈望道的“六何说”[16]来做简要分析。
表2-1 语境“六何说”
通过表2-1可以看出,新媒体环境拓展了语言表达的时空,突出了个体的个性人际传播情景,使得语言表达呈现出多样性。多元语境中的多元表达,必然对主持人原有的中心化表达造成冲击;受众自我意识的提升让新媒体语境充满了“个人影响”,让信息传播产生了巨大的重构和变动。在“人人皆主持人”的传播环境中,过去“传者—受者”的关系被打破,出现了主持人可以跟受众角色互换的形态,这消解了所谓的中心和权威,呈现出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生态。过去,主持人一直被称为“意见领袖”,他们代表了整个社会及背后权威媒体的价值观。现在,随着新媒体环境下“意见领袖”的下沉,主持人这一传播角色具有一定的草根性、去精英性,只要有不同寻常的魅力、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方式、个性化的表达,就可以得到受众的关注,成为新的“意见领袖”。
借助艺术学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它便是大众的“变异性心里趋向”,也被称为“创新期待视野”。“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生活的改善、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文化的提高,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会相应变化。”[17]因为人们所处的传播情境和文化环境改变了,所以主持人的语言创作和表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多元交互的语境中,主持人需利用多元语言方式来激活表达欲望,不断提升自己与受众之间的语言文化价值。
(二)个性化的表达
主持人在语言方面所具备的个性化特征是指:“其在长时间的工作与创新当中形成的一种在进行主持工作时会具备的独特标志,制约着主持人风格的形成与传达。”[18]在多元化渠道并存、共享信息和知识爆炸式传播的当下,主持人需要形成具有独特标志的主持风格及语言特征才能够被受众接受、关注。“一个主持人在参与节目或是工作时,想要凸显真实的自我,就更加需要提升以及保持个性化,形成人物形象的标志化,以便更好地释放自身的魅力与才华。”[19]传统媒体主持人的个性化离不开节目,离不开风格。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喜爱的主持人不只是具有姣好的外貌和动人的声音,语言样态也不只是单纯的宣读、朗诵或者谈话,而且是那些在场景化表达中具有明显特点的主持人。据调查显示,对于自媒体评论,受众偏向于喜爱幽默、调侃的语言表达;对于新闻资讯的报道,有人喜欢冷静、认真的风格,有人偏好幽默和调侃的语言,两者的比例各占50%。这说明,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众口难调”,对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朱广权在新闻节目中曾这样播报:“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必须告诉大家,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一直在这等着你。这里没有四季,只存在两季,你在的时候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每句话都“押韵”,幽默且不失分寸,带有主持人鲜明的态度,能够让观众乐于接受。“自带弹幕的解说员”白岩松、《新闻联播》的康辉等在节目中的语言表达也是机智多彩的。传统媒体的主持人风格逐渐趋向于亲民化、平等化,体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主持人的着装开始侧重于凸显亲和力和时尚的特征。又如主持娱乐或综艺节目的撒贝宁、马东、金星等人,他们的语言或犀利或柔和,都反映出主持人本身的个性化特征。
网络脱口秀节目《大鹏嘚吧嘚》,“截至2015年节目已改版7次,共制作播出了400多期节目,累计播放量达到30亿次”[20]。主持人大鹏的语言轻松、幽默、欢快,多用自嘲式表达,给受众营造了一种亲和、有趣的话语空间,在网络语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爱奇艺于2014年打造的《唐唐脱口秀》,从开播至今,播放次数达到了6.9亿次。这档节目之所以能成为典型,是因为它涵盖了主持人表达的另外一种情况,即幕后形态。节目开播画面中只有主持人任真天的声音,熟悉任真天主持风格和语言特色的受众会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
(三)亲民化的表达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主持人注重对网络社交平台“粉丝量”的保持和增长。与受众“聊得来”,就意味着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更受受众的青睐,更贴合“格式塔”心理学,口语化的语言特征也会更加鲜明。很多人认为“你说什么样的话,就会透露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但笔者认为,“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亲民、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更具有自由、开放、随意、亲近性,是主持人与受众保持黏性的基础。中国播音学理论中有明确的关于对象感、交流感的理论概括,要求主持人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面对镜头时要能够发挥想象力并与镜头前的受众进行交流、互动。如果说传统媒体下的交流、互动是主持人想象出来的、看不到的,那么网络中的交流、互动则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在直播过程中,主持人要与诸多受众同时进行语言上的交流、互动,还要观看屏幕上的文字以及弹幕等。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交流感”了,而是在媒体融合情境下被赋予了新要求和新意义的交流、互动。
白岩松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直播中,是这样解说中国代表团入场时穿的红黄相间的衣服的:“鸡蛋炒西红柿,这个鸡蛋炒西红柿挺不错。想必大多数人迈入厨房学会的第一道菜就是鸡蛋炒西红柿,平淡且温馨。”白岩松引用了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菜名”来形容中国代表队的服装,形象概括的同时,瞬间拉近了自己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让受众获得了良好的视听体验。文静在直播中说“我去吃块儿巧克力再回来”,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没有过多的修饰,通俗易懂,表现出了日常生活中的“俏皮”,一度成为“流行语”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湖南广播电台主持人伟胜在节目《刷刷朋友圈》中,以百姓视角讲述都市生活的点点滴滴,其语言表达极度贴合生活,在“聊天”中屡爆金句。该节目在网络中获得了近10亿次的点击量。
主持人以真实、平等的方式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实则是指不特别在意表达技巧,不遵从任何一种“模式”,只讲求表露内心的真实情感,实现的是人际传播中的“情感转移”,在“以情感人”的过程中,主持人仍携带着专业性、知识性、文化性的因子,并非没有原则和标准地进行“情感煽动”。大力提高主持人及其节目的影响力,可以使受众有更多的情感寄托。
(四)融合化的表达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以及整体机制和运营上的融合,更多体现为内在文化价值、公共价值和表达价值的一体化。对于主持人而言,其既需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有进行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传播的觉悟,也需要在多元交互的语境中激活大众的思想和行为。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即融合个性化、亲民化的语言样态,在满足受众期待的同时强化自身形象,打造品牌特色。
如今,视频表达成为流量风口,vlog逐渐从记录日常生活领域转向新闻报道领域,主持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报道,极大地弥补了新闻报道的单一性问题;vlog不仅停留在画面和现场的外部,还能够讲述内在的故事和内涵。如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在2019年11月9日发布了主持人康辉的第一条vlog,生动记录了主持人出国报道前的筹备工作,立刻火爆全网并登上热搜。康辉在vlog中的语言表达亲民而生活化,与以往电视镜头前的端庄严肃有较大不同,“突然有了看新闻的欲望”“忽然觉得康辉好可爱,以后我要追《新闻联播》了”一类的留言和评论在网上热传。第一期视频推出后,有受众提出康辉“vlog”这个单词发音不准的问题,于是康辉在第二期视频中纠正了发音,还问“这次发音对了吗”,一个问句,康辉将线上的交互较好地融合到线下实际报道中,体现出了融合性表达的优势。vlog带来了高流量和话题热度,较大提升了央视新闻在网络传播中的凝聚力,成为推进媒体融合的一个进步性标志。
《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也在不断突破和创新,比如《国际锐评》中从“奉陪到底”到“令人喷饭”,从直斥“搅屎棍”到讥讽“怨妇心态”以及“卑鄙勾当”“遮羞布”等,这些在过去可能不会或极少出现的词语都成为当下犀利的评论和表达。有网友直呼:“没想到有朝一日,新闻也可以当成电视剧来追。”这种全新的话语表述方式使得《新闻联播》在嘈杂的舆论场中成功突围,登上微博热搜,形成了“刷屏式传播”。
《主播说联播》中,海霞、康辉、李梓萌等几位主持人变身为网红,从“大屏”走进“小屏”,打破了过去在受众心中树立的刻板印象,缩短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他们用受众普遍喜欢的幽默、犀利等语言风格来传递信息,表现出了与《新闻联播》截然不同的形象,再辅以流行音乐做背景音、亮眼标题等,既符合了网络受众的观看习惯,又尊重了新闻传播的客观性。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霞针对湖北红十字会对捐赠物品分配不透明事件进行了评论:“疫情就是命令,没有含糊余地;捐赠不能搞成糊涂账,因为它关乎的是人命;谁犯糊涂,问责可不会含糊,‘黄冈唐主任’的事儿,就在昨天。”海霞并没有进行高高在上的评论,其语言表达重在“说和聊”,除表达了受众内心的“不满”之外还建立了高度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这条短视频的点赞量高达515.3万次。再如康辉的回应:“《新闻联播》还是那个《新闻联播》,该高大上绝不低姿态,该接地气也绝不端架子。如果美国一小撮人,总是兴风作浪的话,那对不起,对事也对人!怼得你灰头土脸,怼得你哑口无言!”这条视频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140万次,网友纷纷表示“长知识”。
在助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主持人只有既保持原有的话语权和核心地位,又能够“吸粉”“涨流量”,才能持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