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新闻专业底线

一、坚守新闻专业底线

(一)新闻机构的价值不可否定

有人提出,新闻传播可以由大众完成,媒体可以被抛弃,可以存在无机构新闻。实际上,这种观点没有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在一个社会中,有公信力的权威者是不可少的。有权威但公信力差,就会促使无权威者逆反式地提高公信力,结果会使人疑虑彷徨。人们没有耐心被不完全、不确定的信息围绕,更没有耐心进行自发的补充纠正。海量的UGC会增加受众对事实的判断难度,使受众被不完整、不确定的信息困扰。因此,如果有人问,人们是否需要专业媒体机构的引导,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新闻机构有价值,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们总是希望得到更好的体验,只要我们相信在互联网时代仍然有社会分工,我们就要相信专业的力量,相信机构和组织的力量。……尤其需要指出的,新闻媒体探求真相、主张价值,并非个人和非媒体机构可以完成的使命。”[6]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执着地探索真相都是媒体机构一直以来的价值,这些价值不是非专业个体能够实现的。报道克林顿绯闻的德拉吉现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樱桃理论”等,这些都向我们证明着专业机构的作用。新兴的媒体机构、内容创造的新机制和生态都在形成之中,所以这里所说的“专业机构”并不是传统媒体的代名词。另外还有一种人值得我们关注——“紧密网友”。“紧密网友”是分布在全国各个角落,但参加过新闻专业培训和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地为我们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例如雅安芦山地震、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都是通过现场群众的微博、微信等形式,向我们迅速、全面地传递了现场场景。这些都给予我们启示,专业机构需要与“紧密网友”合作,主动组织、整合个体传播者的信息,继续引领专业机构深入发展。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不可否定

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主持人确实面临着“泛主持人化”和“去主持人化”的困境,面临技术挑战和竞争。但是,主持人具有的思想意识以及充满思维逻辑的有声语言创作和传播能力不会轻易被否定。语言表达的样态会因传播样态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传播事业发展的必然逻辑,不能因为变化就盲目否定专业存在的合理性。例如早期播音样态偏“高调”,而今在社会和媒体的发展中播音样态逐渐向“降调、亲和、交流”的方向转变。语言表达样态有变化,但是主持人遵循语言规范的目标没有变,坚持语言丰富多样的要求没有变。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始终是主持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主持人应具有良好的控场能力、直播能力、叙事能力,追求长远的、有价值的专业化发展,而不是成为新媒体经济利益下的被驱使者。

(三)始终具有社会责任感

主持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并非媒体融合之后才产生的,它是伴随媒体以及主持人发展而一直存在的。例如当年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以及扶老人反被诬陷等一系列报道中,有大量主持人在节目中直呼中国人道德倒退,甚至不惜以“危言耸听”的表达形式来呈现当时人们的内心险恶。主持人在传播中忽视了客观法律的存在,过于主观地进行“媒体审判”;主持人语言表达失衡,造成了大众的刻板印象;主持人一味追求强烈反响,导致大众的价值观失守。这是主流媒体在当时报道中出现的“媒体责任缺失”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高度自由和开放,会无限放大“轰动效应”和“经济利益”,过度追求新闻的娱乐化,导致媒介舆论导向模糊,媒介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如尼尔·波兹曼曾提出:“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一个自认为可以在22分钟内评价整个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除非,新闻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7]波兹曼为新闻的过度娱乐化担忧,甚至认为其会威胁到民族存亡。从媒介发展的视角看,媒介越是发展,主持人越是需要坚守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够实现媒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