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驱动新媒介的发展
(一)技术是新媒体诞生的先决要素
介质,主要指物质,如纸张、电波等,具有物质性;媒介,是人(生命)与物质结合的传播形式,强调功能性;媒体,是人与传播的结合,强调系统性。一个新的媒体诞生,首先是人与物质结合的“媒介”发生变化;其次是人与媒介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以一种距离关系存在着,随着新介质的出现,人与媒介的关系也会相应地从远变近;最后,根据人与媒介的距离变化,人们可以用来观察媒介的变迁,以此推断媒体的发展走向。新的技术革命让媒体朝更易进行信息传播的趋势演化,新的技术与新的需要催生了新的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媒体形态。
从理论层面来分析。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认为媒介本身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讯息,因此只有拥有了某种媒介人们才能够进行传播和相关的社会活动,这一媒介进而影响人们的理解和思考习惯。对社会而言,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当下传播的内容,而是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和其带来的社会变革。技术可推动媒介的发展,会给传播和社会带来某种讯息,相应地,传播模式、人们原有的思维习惯乃至社会活动都会发生变革。这一理论确定了“技术”是新媒体诞生的决定性因素,将人们对技术与媒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从媒介实践历程来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兴起,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易被大众接受,给报纸印刷媒介的生存带来挑战。互联网技术催生网络媒介,网络媒介高度追求互动性和体验感,打破了电子媒介传播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原有大众传播模式以及社会结构。我们暂且不讨论“新旧”媒介的关系,仅纵向分析媒介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媒介变革都是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技术作为新媒介诞生的先决要素,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社会文明并不会因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出现而消散。不同技术下的媒介特征与人文历史都是有机联系的,我们应以融合的逻辑去思考,而非孤立、割裂地看待事物的发展。
(二)技术是媒介发展的决定性要素
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催生了近代报纸的诞生,报纸的表现形式为文字和图片,报道内容时效性较弱,受空间限制较大。无线电技术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实时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拉近了传播距离,“播音员”也应运而生。相对于报纸而言,广播是当时的“新媒体”。但是报纸并没有因此消失和被替代,而是与广播共存与发展。广播借鉴报纸的信息内容,报纸借鉴广播的通俗语言,二者之间有竞争亦有合作。
电视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占据着主流的媒介地位。电视画面使传播方式更直接、自然、亲切,受众的信息需求以及娱乐享受得以更好地满足。在技术发展下,电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到频道化,从录播到直播,都决定了从“播音员”到 “主持人”的演变。电视至今仍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传播力。相对于广播而言,电视是当时的“新媒体”。
与广播电视相比较,依托于互联网诞生的新媒体不仅在声音和画面上具有更突出的优势,而且系统性地重塑了新的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曾经,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还要跟交通工具争分夺秒,但网络环境下的报道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传播,因而具有了时效性、广泛性;过去的内容生产依托于媒体机构,受制于“体制”,而网络平台上的“媒体人”已经不再是专属的职业称号,个人的生产和运营正在悄然而生;过去的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互动还需借助读者来信、热线电话和短信等手段,而依附于网络的传播互动让受众更具选择性和主动性,共享交流成为普遍现象。可以这样说,网络下的“新媒体”使服务与市场的理念逐步深化,其跨越了媒介形态、时空和文化的隔阂,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
技术还在不断地进步,基于互联网兴起的新媒体发展也并未就此止步,媒体融合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技术与媒体具有“双面性”关系,媒体的功能、内容和形式在不断拓展和丰富的同时,也在相应环境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自由与控制的平台建构问题,正确价值观与负面影响之间的冲突问题,理性与非理性的行为选择问题,法律与道德的博弈问题,等等。媒体的发展是呈螺旋式的,从出现问题到不断地建设创新,再到进步和规范,最后到成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