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角色的审视

(二)角色的审视

第一,主持人“角色”的内涵。“角色”原本是戏剧中的专有名词,1937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把它引入社会科学领域,认为“自我”不是个别个体的角色,“人处在某一个位置,就有一定的权利和责任”[34]。也就是说,角色的背后就是功能。1986年,在《新闻广播电视研究》编辑部发起的“关于节目主持人专题研讨会”上,壮春雨明确提出“节目主持人的表演是一种无角色的表演”的观点。王小月在《主持人的社会角色分析》一文中提出以下几个观点:首先,主持人本身就是社会角色的一个典型代表;其次,主持人是大众传播者,受电视传播手段的制约和电视节目本身内容的限制;最后,主持人的社会角色形象也是不断变化的。[35]陆雨晨在《电视娱乐节目发展中主持人传播角色的转变》中认为,对主持人的角色分析应当放在一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情境当中,不同的节目类型、不同的受众群体都会造就主持人不同的角色定位,并且主持人的传播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媒体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36]张安安在《主持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交集》中认为,主持人的角色就是“媒介人”。虽然主持人的角色会因为受到不同节目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是终究离不开两个要素:“人”和“媒介”。主持的过程也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交汇的过程,尽管主持人可以分为新闻主持人、综艺主持人、娱乐主持人等,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在用人际传播的方式来完成大众传播的目的。[37]张明在《试论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以及社会责任、人本意识的树立》一文中认为,主持人就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职业角色,这个职业有相对应的职业素养、要求和附加在社会地位上的责任、权利、义务、行为规范。[38]由王维林编著的《初识主持人》提出,主持人是“党、人民、政府的喉舌”;是台标;是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把关人”,是节目的灵魂;是社会舆论的倡导者;是广播电视节目联系受众的桥梁。[39]

第二,主持人角色的发展变化。邓敏在《论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的变迁》中,将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发展时期、改革时期和成熟时期。将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分为三代:以沈力、赵忠祥、宋世雄为代表的第一代电视主持人——从播音员到主持人的“角色”转型;以鞠萍、倪萍、杨澜为代表的第二代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人“角色”突破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以白岩松、崔永元、何炅、李湘为代表的第三代电视主持人——主持人节目日臻完善,主持人角色朝人格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她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传播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主持人传播角色变迁的原因,对未来主持人传播角色的发展趋向做了简单论述。[40]该论文对传统媒体下主持人的传播角色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提供了相同论述的还有陆雨晨的《电视娱乐节目发展中主持人传播角色的转变》。该文认为,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经历了从播音员到主持人转型,从单一到多元化,再到主持人“角色”人格化、个性化的过程,纵向分析了电视媒体事业的发展,得出了“主持人的角色的定义和定位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一结论。[41]李梅的《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主持人的角色分析与功能阐释》提供了以下几个观点。首先,主持人具有媒介角色,是传播仪式中主要的参与者和最活跃的角色,其媒介角色的扮演受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主持人的个人言行最终以媒体的意志为转移;其次,受众作为传播仪式的参与者,他们的道德、观念成为主持人言行的限定因素,而主持人的语言和人格魅力,也是构成主持人传播角色的关键因素;最后,主持人的媒介角色既包含着社会公共属性和社会责任,又体现出诸多个体化的行为。[42]

李振彪在《主持人在现代传播中的角色扮演》中强调了主持人的舆论领袖功能,同时列举了主持人在目前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播角色特点,认为主持人是传播中的媒介人物,应适应新形势下的媒体特点,取得长足发展。[43]党君在《媒介生态变迁与主持人形象建构》中,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发现了“传播者中心”向“受众为中心”的转移趋势,充分肯定了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地位提升,也提醒主持人势必要进行角色定位和功能审视。党君还强调,在媒介生态的变迁之下,社会语境随之变化,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以及传播形式需要重新被审视。[44]

陈思洋在《全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探究》中也肯定了媒介的变化影响主持人的传播角色。论文开篇就提出,媒介变迁与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关系是亦步亦趋的,在新传播环境下出现的新传播模式,对主持人的角色要求从单一化演变为复合化。文章还提出,主持人的职能是专业信息解读者和“意见领袖”。[45]范文德在《从“信息把关人”到“信息引导人”: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角色的转换》中提出,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面临解构。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原有的传者生产一统媒介的局面,因此传播者必须进行角色转换,即成为符合新媒体环境下传播需求的信息引导人。[46]孙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重构与传播策略》中认为:“作为传播主体的主持人,传播策略也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呈现出新的传播角色定位。”[47]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背景下,信息融合、资源整合打破了过去各行其道的传播局面。所以,处在传播过程当中的主持人,应努力转变角色定位,成为技术赋权的受益者、文化融合的把关者、互联思维的践行者。

总体来看,对于主持人角色的发展研究,在传统媒体范畴内学者主要是根据节目类型和传播内容来定位主持人的传播角色。在新媒体范畴,对主持人角色的定位主要是从 “新媒介”“传播模式”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分析的。但无论从哪个范畴出发,都肯定了一点,即无论传播环境、传播模式怎样变化,主持人角色怎样转换,主持都永远是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关键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