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同频共振
(一)与虚拟主持人搭档
“真实主持人”是从广播电视诞生以来就存在的,而且也会长远存在。“虚拟主持人”在十几年以前也进入了大众视野。他们都处于同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内,主持人与虚拟主持人两个不同的个体,相互配合,完成各自的传播使命。当下我们已经看到的如《江西新闻联播》在2016年“两会”期间推出的虚拟主持人小金猴“转转”,能够在庞大冗杂的数据和信息中,将有价值和有看点的信息挑选出来,生动地分享给受众,为他们增添了无限的审美愉悦。再加上真实主持人与虚拟主持人的互动交流,不仅增加了看点,而且也让受众感到十分亲切。在未来的传播和文化环境下,虚拟主持人在某种程度上将可以“扮演”各种角色,辅助真实主持人的表达和服务,这既是一种更好的传播手段,也能够丰富主持传播的样态。
虚拟主持人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和技术了。早在2001年,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个虚拟主持人:阿娜诺娃,它是数字虚拟技术的硕果,是通过网络传媒与受众形成交互的仿真人形。我国推出虚拟主持人是在2004年的《光影周刊》中,但当时技术有限,这一虚拟主持人只能承担一些简单的播报工作,无法进行实质性的主持工作。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又推出了阿拉娜、阳阳等虚拟主持人,西博会上亮相的“江灵儿”已经突破难关,“长”出了头发,更具有真实形象性;它突破人工配音,采用了同步语音处理,甚至可以根据文稿中的标点符号来自动停连和转换语气。新华社以主持人屈萌为原型,打造了虚拟主持人“新小萌”,在2019年“两会”报道期间正式上岗;同时“新小萌”还与男性机器主持人“新小浩”搭档,完成新闻报道。光明网也推出虚拟主持人“小明”,针对评论区的文稿进行识别、播报,并且以动态形式替代演播室,直接输出视频,自动匹配字幕。虚拟主持人最大的特征是可以进行“人”的信息传播,尽管这个“人”只是虚拟出来的,但是远比没有解读的文字和图片更能打动人。虚拟主持人具有人类不具备的一个优势,那就是精力无限,对于信息的获取十分快速,反应能力超强。但是,数字化的虚拟终究无法替代人的真实情感以及人的思维逻辑,所以在人性化方面还是要依靠真实的主持人。
除此之外,主持人将充分融入虚拟环境中。目前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大型网络媒体公司都投入使用了虚拟演播室,能够丰富并满足受众的一种“真实需要”。虚拟演播室是高科技和三维动画的有效结合,即将现实中拍摄的视频,粘贴到虚拟动画里面并进行演绎,使画面呈现得更真实、更完美。它实际是不存在的,但是却能够营造出真实存在感,从而给受众带来更加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场景”多元以及普遍发展的前提下,未来主持人的工作形态会逐渐从传统的演播室全部过渡到虚拟演播室,以及更广阔的虚拟时空内。美国目前已经提出了“虚拟交互”的概念,是指完全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将“人”呈现在“人”的面前,进行“真实”的近距离接触。就像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点对面的传播,未来在虚拟、物联网的状态下,主持人的工作形态有可能穿越时空。
(二)与智能机器人同屏
智能机器人的语言功能也在日趋完善,语言功能的实现为人机交互奠定了基础,已经实现了“人机对话”。2016年“阿法狗”在与人的围棋对抗赛中获胜,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2017年有媒体爆出Facebook实验室的两个机器人Bob和Alice在用它们自己的语言聊天;英国境内的特殊机构EI-Technologies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以及人们说话时发音的不同,来探查人的情绪变化。在未来,智能机器人的语言交流功能会更“人性化”,它们可以掌握多个国家、多个民族的语言,甚至人类所不懂的语言。
机器人外在形象的完善,使得人机交互的形式更加丰富,体验感更加真实。机器人如果想与主持人一样具有自己的风格,那么除去必备的语言风格之外,外在形象也不容忽视,这也正如主持人的副语言一般。主持人在新闻播报中的一个抬头、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又或者肢体动作上的前倾后仰等,都是个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般人眼中,机器主持人和机械玩具没什么区别,是由生硬的钢铁制作而成的,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都比较僵硬,不像人类那么灵活。但是,随着科学家的深入研究,未来的机器人制作将会越来越接近人类——利用特殊的材料,将它们的皮肤制作得和人类一样,就连内部的关节也能仿制人的关节。这种构造下的机器人更具有灵活性,不仅能够像人一样说话走路,甚至能够在空中飞行。在将来与人配合主持节目时,它们可以畅通无阻地与人交流,完全适应主持工作。机器人的形象也会和人相近,具有精美的五官、细腻的皮肤、与人相似的头发,而且还会具备人类不具备的一些功能,使它们的主持更具有特点。伴随着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仿生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与人类的差距将会逐渐变小。
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机器主持人和真实的主持人进行搭配,能够避免彼此的不足。利用机器主持人强大的信息搜索和信息存储能力,来弥补真实主持人有限的知识储备,既可以更专业化也可以更全面化;真实主持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情流露、用心跟受众交流,能够临场应变,营造良好的节目氛围。在未来,真实主持人和机器主持人的混合工作状态,将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会为广大受众所普遍接受。
虚拟与真实的交互,不是做加法,而是会产生较大的磁场共振圈,那时主持人的传播能力会更强大,会带给受众更多意想不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