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为人民服务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

(一)坚持人民为中心

融媒体时代的受众已不是被锁定于一定空间内的、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信息接收者,受众的主体意识被唤醒,人性化意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5]这给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指出明确方向,即始终坚持“人民中心地位”,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传播对象,以满足人的多层面多维度需求为目标,是主持人向“服务者”转型的根本路径;坚持“服务大局,凝心聚力,团结人民”,是主持人从舆论引导后置位向前置位转变的源动力。

主持人想要在诸多话题和信息中发起舆论、设置议程、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需要真实、高度贴合人民需求,才能够达到“掷地有声”的目的。主持人想要在新闻直播、突发事件报道中快速明确报道什么、如何报道,需要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才能够具备核心竞争力。主持人只有在思想上有觉悟,始终相信和坚持人的理想、情怀是传播发展的根本,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审视和多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够完成有效的传播活动。

(二)坚持人文情怀

5G移动互联网加速了视频化发展,但受众难免坠入拟像空间,冷落了图像背后的真实内涵。人工智能延展了人的功能,但主客体的关系和边界也在悄然消融,呈现出“机器生命化和生命机器化”趋势。网络空间的一切都以连线、计算、数字的形式存在,假如技术主导经济、文化发展,那么道德就会丧失功能,网络空间就会存在社会效率争夺的危机。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应敏锐觉察到技术与人文的博弈,在传播没有完全被技术数字化、迷雾化时,坚持人文情怀,坚持人文价值驾驭技术算法,从而服务于人类和社会发展。

人文情怀是新闻工作者一种自觉的追求,是至高无上的新闻理念,也是主持人必须坚守的底线。

主持人对人文情怀的坚守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需要与人民同命运共呼吸。如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我们看到主持人深入一线进行报道,集“采访—编辑—传送”于一体,兼顾大屏幕直播、小屏短视频记录现实,同步图文、社交互动,向国内民众乃至世界传递出中国力量。但这些技术操作背后的核心,其实是主持人在大灾面前的人性力量的发挥,是对疫情一线医护人员、病人的真情流露,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深入人心的报道。第二,需要在舆论引导中保持人民情怀。主持人转变为内容生产者,需要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通过话语、画面等传达出对人们生存生活状况的尊重、对人们自由和尊严的维护。但是如今有些网络主播为了博取粉丝量,在直播时不惜煽情卖泪点、荒唐戏剧式渲染,打着“用户至上”的幌子,扰乱传播秩序。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需要主持人作为“权威”,充分表现出对受众主体的维护和尊重,而不是刻意迎合一切;主持人应当把“人”的主体性看作目的,而不是看作获得关注的手段。只有想人民所想,感人民所感,才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