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提高知识储备

一、坚持提高知识储备

(一)提高主持人自身综合能力

传播环境的变化,只会对主持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能力的获得,源于主持人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是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等的综合体现,是主持人融媒时代完成传播角色转型升级的必备要素。主持人面对不同平台下的不同特征的群体,面对媒体融合不断出现的新特征,需要不断更新理念,不断进行知识的迭代,适应不同形式的传播样态,这种应对能力本身其实就是对主持人综合能力的考验。如果主持人没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没有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下对事件、人物的驾驭能力,没有较强的反应能力,那么主持人的传播力就成了空谈。

主持人传播角色的新定位要求主持人能够拥有创新的思维、融合多重角色,这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果主持人没有掌握基本的现代传播技术,没有知识储备,没有文化水平的提升,那么主持人就可能连机器都不如。如果主持人面对的是某专业领域的嘉宾和受众,而自己对该领域完全没有知识储备,那么交流都会困难,更谈不上有声语言的优化表达和文化功能的实现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走得好、走得远的主持人都是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好的综合能力的。李瑞英指出:“央视曾经做过统计,台内播音员、主持人大致数量为300人,其中具有新闻学、传播学、机械制作、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背景的共126人,白岩松、水均益、张斌、崔志刚等著名主持人能赢得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和肯定,就在于其提供了专业化的节目内容,优化了所在栏目的传播效果。”[16]

(二)加强自身专业能力

中国播音学理论中明确提出,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学习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的知识。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学习,能让主持人自身的修养更加丰富多元,也让能自己的传播形象更有塑造感。在新媒体环境下,节目主持是朝着垂直专业细分化方向发展的,所以对主持人而言,过去的“万金油”已经不再适用,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真正地向专业和深入发展。主持人只有真正地提升自己,才能在当下的媒体传播环境中游刃有余。如果想要凭借过去的“耍嘴皮”或者如新媒体平台上许多草根主持人的“卖热点”来吸引关注,那么他必将行之不远。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主持人的发展需要长期地、不断地学习。如《中国成语大会》的主持人张腾岳,熟知选手所说的成语以及与成语相关的典故。试想如果主持人对于嘉宾所说的成语以及背后的典故一概不知,那么就根本无法推动节目,也就无法进行有效交流。

融媒时代的受众分类越来越细,各个媒体陆续推出了“定制化服务”,定制化服务意味着对主持人有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如北京电视台《军情解码》中的主持人罗旭,凭借专业的军事知识,获得了“军事迷”的认可。只有具有丰富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主持人在进行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创作时,才能增强语言表达的厚度,才能具备文化传承的能力,才能进行主持人传播角色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