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语言传播的文化影响力
(一)坚持主持人的文化身份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鲁景超教授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播音主持语言的文化功能”,认为其能够记录历史、凝聚民族精神、标志时代、进行文化传承。作为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创作主体,文化传承意识的树立应该是播音主持工作者的自觉行为。[10]随着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主持人在传播形式以及表现手法上会有各种变化,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文化传承的功能是不可更改的责任。有声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主持人更是载体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和职责。网络空间充斥后现代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多元价值,主持人要做的就是在乱局中不自乱,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要时刻清醒地知道自己为什么传播,为了谁传播,不被一些外在的经济利益迷惑心智。
面对媒体之间的竞争,文化传播力以及文化传承是传统媒体具有的最大优势,这也是专业性的体现。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经典节目。正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姚喜双所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会使每个人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必将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时代越是发展进步,越需要提高文化软实力,越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一些优秀的节目是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形式,主持人作为节目的灵魂,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坚持语言的文化性
“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11]播音主持语言在大众以及人际传播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弘扬民族精神。“播音主持语言理应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肩负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责任。”[12]
播音主持语言处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下,其文化价值不是单纯的文采飞扬,而是要深入浅出,要能够在简单明了的语句中表达人类智慧。主持人面临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需要不断增强文化修养,需要通过语言表达来体现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持人现在以及未来面对的是不同的语言环境,但语言的文化性和文化功能始终不变。坚持语言通俗易懂,坚持语言韵律美,是坚持文化性和文化功能的体现。《周易·贲彖》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形象地说明人区别于草木鸟兽的关键就是人有文化、有修养、有道德,这些最集中的体现方式就是有声语言。坚守和提升语言表达的文化性,是主持人与UGC、机器主播抗衡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主持人需要明白什么是不能变的,什么是需要坚守的,自己的传播责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