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跨界传播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跨界
主持人的跨界并不是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才出现的,早期的主持人,如王刚、倪萍等都是从职业演员行业跨界到主持人行业的。有学者认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跨界是指“其他从业者成为主持人,具有去职业化、个性化、专家型的特征”[28]。在此,我们不讨论主持人的跨界范畴,只讨论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跨界,催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广播电视的发展。主持人传播角色的变化轨迹,正是电视频道专业化以及电视节目形态融合发展的缩影。另外,随着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思想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新闻需要专家的解读,娱乐需要明星的助阵,垂直领域下更加细分的军事、美妆、游戏、国学等频道都需要专业的主持人;而其他领域的从业者跨界主持,也会带来背后原有的资本附属,能收获更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跨界而来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能够触发“鲶鱼效应”,让主持人向专业、个性的方向发展。过去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数都是科班出身,有一套成体系的主持风格,而跨界过来的主持人在不同程度上可以丰富电视节目的艺术性、创造性,实现主持人传播角色的正向发展。如主持人撒贝宁,从1999年主持《今日说法》再到《开讲啦》《加油!向未来》等节目,他给受众树立了一个理性、睿智的形象,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小撒”;当他出现在《明星大侦探》《了不起的挑战》等真人秀综艺节目中时,又展现出了一个能歌善舞、风趣幽默的“艺人”形象。撒贝宁在不同节目、不同平台、不同场景下的形象均有所不同,但这些形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最终呈现出一个跨界的、多元的、立体的主持人形象。
(二)跨界互通共融
在媒体融合下,主持人的跨界传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主持人依托传统媒体机构,融入以交互为核心的网络空间之中。主持人的工作内容变为提供信息、吸引流量、拓宽传播路径三个方面,通过实现自身传播角色、功能的一体化来跨界打造“主持人IP”。IP即“知识产权”,与“粉丝经济”相互契合,形成“内容生产+商业价值+持久影响”的整体模式。主持人要在多领域进行“符号延展”,在体现专业能力的同时于社交平台上“吸粉”,树立并充实自身以及背后媒体的品牌形象。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诸多主流媒体的主持人入驻电商直播,将自身的IP影响转化为“带货力”。如朱广权和李佳琦的“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公益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1.2亿次,销售额达4,000多万元。主持人朱广权在直播中段子不断、打油诗频出,“小朱配琦”登上了当晚微博热搜第一;朱广权、撒贝宁、康辉和尼格买提被称为“央视boys”,4人首次同屏直播带货,合力砍价、推销,“各显神通”,营造了良好的直播氛围,3个小时直播当场成交额高达5亿元。除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之外,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向美好出发》以“文化带货”助推中国品牌;东方卫视的综艺节目《极限挑战》让明星主持人与网络主播“拼才艺带货”,将带货直播和综艺节目很好地融为一体。
无论是主持人跨到其他领域,还是其他人从其他领域跨界成为主持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都具有一个共性,即具有较强的“复合化”特征。他们集合了主持传播的专业能力,同时具有人文、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运用互联网思维、技术手段,发挥主持传播的功能。首先,这种“复合化”,是“知识性+审美娱乐性”的融合,使主持人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高质量的内容——没有夸张的表演,没有恶俗的语言,更没有低级趣味,这些感性的语言表达和缜密的理性逻辑思维相融合,传达出符合大众审美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愉悦感。这种“复合力”如“理之在诗,有味无痕”,能够直击受众的内在需求和受众达成高度共鸣。其次,是多重传播角色的“复合化”。跨界让他们多了一个视角和一份背景。这个“复合化”还来源于他们的公信力,这种公信力可以追溯到他们的传统媒体身份。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受众不会过多在意主持人是否科班出身,他们往往被主持人丰富的阅历、清晰的逻辑思维、渊博知识所吸引,为主持人有温度的表达而“倾心”。这种温度不是非要受众痛哭流涕或者开怀大笑,而是润物细无声地、生动、幽默、感性地传播知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当听众的情感被演说打动的时候,演说者可以利用听众的心理来产生说服的效力。”[29]优秀的主持人都特别会“讲故事”,与受众一起,营造一种共同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