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为技术驾驭者

四、转型为技术驾驭者

(一)技术创新报道模式

技术在媒体融合这场变革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既是驱动融合的基础又是深入解构传统组织、重构新的社会结构的关键,为传播创造了无限可能。技术赋权,可以按照数字赋权的意思来理解:“它指的是个人、组织乃至社会在执掌事务时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而获得的一种权利。”[2]

融合型的主持人传播角色,首先是技术的受益者和使用者,主持人要能够理解新技术,将新的技术与所进行的主持传播活动结合起来。如果主持人不能主动融入技术,那么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主要载体是静态的文字、图片等,当主持人对新闻报道进行数据可视化操作后,新闻内容会更清晰、更准确、更易解读,“干巴巴”的信息会变得“活生生”。如财新网制作的大数据新闻《2016·洪水暴至》,就运用了短视频、交互性图表以及VR等手段,对2016年整年的降雨量以及受灾地的情况进行了大数据分析。权威的深度报道与新颖的技术表现手段,使得新闻报道在真实、准确、有深度的基础上变得极富可读性。2017年年初,新华社推出了“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记者用手机就能完成图文和视频的信息传播和现场直播,做到即采即播,摒弃了过去的采编需要调动直播车、使用导播室等大规模的复杂操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了以移动直播和短视频为主要内容的移动融媒体新闻平台“央视新闻移动网”,该平台包括四个主要功能系统:记者视频回传系统、移动直播系统、账号矩阵系统、用户上传系统。移动直播系统不仅提供记者的新闻直播服务,受众也可以发起直播,还可以通过点击“新闻地图”尽收全球直播。“央视新闻移动网”实现了分众化、专业化的信息分类 。

(二)将“工具”转变为“公器”

主持人需灵活掌握对大数据的处理技术。传统媒体对新闻的报道,主要依赖资深媒体人、评论员、记者、主持人等进行的新闻调查、生产和叙事。但在当下,信息生产已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对信息进行获取、整理,直接通过存储的大数据即可完成新闻生产。利用大数据会让调查从单兵作战转变为跨媒体合作,通过对人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海量信息进行抓取和分析,从而得出许多既有趣又有说服力的结论。例如,2016年“两会”期间的数据新闻《谁在代表我》,受众只需要输入自己的信息就可以找到相对应的人大代表。新媒体“快、广、专”的传播特点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主持人要想突破这层重围,就要活用技术以提高信息获取和传播速度。大数据可以让主持人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内容更加丰富,可以让主持人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完成新闻传播。主持人还可以根据大数据的统计分析,精确掌握自己目前的影响力,有多少听众、有多少粉丝,某期节目、某个话题的点击量等都能一目了然。根据大数据的结果,主持人可以随时对自己的传播活动进行调整,与受众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主持人需熟悉掌握多项新技术。主持人要能够使用H5、VR、AR、无人机等技术,给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的内容或报道。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资源,培养主持人、记者等占据直播制高点,《广西故事》《发现新广西》等节目的主持人在微信、微博中一边直播一边与受众互动,将更多的经典视频通过新媒体进行碎片化传播。又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舆论场》,这是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借助大数据发布每日的舆情指数,以及通过在线观众席、多屏互动的方式进行全新的新闻报道。在这些技术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视频传播及其技术使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19年“两会”期间推出的vlog中,主持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两会”现场进行实况采访与报道。vlog由主持人独立拍摄、制作,以平民化的视角进行画面传输,辅以流行音乐、字幕等,增强受众的现场体验感,让受众获得与台前幕后有关的多元信息。vlog产品的质量决定着主持人的传播影响力,是将技术工具转变为传递价值的“公器”的有力证明。

主持人要重新建构语态体系。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之下,传统的演播室被融媒化,加入多维化的元素,虚拟演播室的使用成为常态。这对主持人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如何让肢体语言与技术环境融合,如何将想象力与虚拟技术融合,如何将行为活动与受众体验融合,这需要主持人在技术面前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包括调配好肢体语言、思想感受、行为认知和表达状态等,密切配合虚拟技术,做到“目中无,心中有”的状态,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理论中的“交流感、对象感”进行升华。主持人在“台网融合”“大屏+小屏”结合的环境下,也应适应多屏的交互。“新媒体人才中十八般武器均精通的属于能干的‘特种兵’,而此类人才的数量极少,远远达不到融合发展的人才需求量,因此新媒体人才必须加快融合转型的脚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