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服务同步

二、传播与服务同步

媒体融合时代的主流媒体纷纷主动去适应和融入不同的传播渠道,根据受众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使新闻传播从内容提供转向新闻产品以及信息服务。主持人融合转型的必经之路,就是从过去的内容提供者转变为信息服务者,即将服务受众作为新的工作内容,既服务于传播又服务于社会,这主要体现在主持人的话语表达和服务意识上。

首先,主持人的话语表达需寻求新突破。如前所述,主持人与受众进行人际化的大众传播,表达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场景化的特点,体验式新闻报道丰富了传播手段,主持人的服务意识从被动传播到主动出击,“对象感”从看不见听不见到“真实出现”,交流感从想象到“直接对话”,工作场景从演播室转向多重平台、多维空间。传播技术依旧在发展,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是一个长期工程,主持人也要通过客户端继续开发、探索与受众的互动。

其次,主持人需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指主持人要能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受众想要获取什么信息、需要什么价值传输,协调好“想知道”和“应该知道”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延展(比如进行深层次的报道);要有敏锐的“嗅觉”,对风云变幻的舆论场有独到的理解和认识,能为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新闻产品,同时提升自己在融媒体环境中的竞争力。

再次,主持人需要有服务的“实践能力”。主持人要尽快适应并投入工作场景中,通过与节目深度绑定形成整体品牌。尤其是在如今的社交平台上,数字化网络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传播已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其中还裹挟着市场因子、文化价值。鉴于此,主持人需要从“后倾式”传播主动向“前倾式”传播转变,从大屏到小屏再到多屏,吸引受众完成从观看到全程参与的转变。例如,在爱奇艺综艺节目《奇葩说》中,马东作为主持人,在充分了解受众群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花式广告植入”,甚至将广告做成了节目内容的一部分。马东在节目中把控着受众的情绪,根据节目进程适时地插入广告,带动嘉宾、选手和现场观众一起“投身”到广告中,引导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在活跃节目气氛的同时照顾了受众情绪也赚得了广告收益。

最后,主持人需要融合传播者与服务者的双重身份,能够利用新技术高效率地完成信息整合、快速分析,从而生产出不同类型的内容产品,既能够精准对接受众,又能够全面深化内容,使信息产品具有较强的创新力和影响力。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推出了一批“直播+网红”主持人的节目形式,主持人在互动的过程中努力让受众从信息的接收者转为内容的生产者,形成“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当然,主持人从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并不代表自身“传者”身份的丢失。主持人代表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属性是不可消解的,这些因素会作用在主持人的服务观念和传播理念上,更好地推动媒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