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类节目需要主持人

三、服务类节目需要主持人

(一)专业解读、专业服务

媒体融合时代,主持人以“服务者”角色出现,为大众进行兼具知识性、娱乐性和针对性的服务,助力社会发展和进步。主持人在服务类节目中有极高的参与度,可以跟受众交流,可以亲自操作演示,还可以通俗易懂地解读。如果将服务类节目比作一家餐厅,那么主持人就是可以根据顾客(受众)的口味来搭配精准菜色的服务员,不仅服务周到,而且让顾客(受众)“用餐愉快”。服务类节目的类型和功能繁杂多样,有饮食健康类、时尚美容类、家居房产类、旅游汽车类、择业择偶类、金融财经类、艺术鉴赏类等。不同类型的服务节目,会出现各自的“专业术语”,受众需要主持人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进行解读。受众在收看或收听服务类节目时往往是伴随性的,如果没有主持人贴心到位的解读和生动的语言,那么整个节目就会晦涩难懂。主持人能够让受众直接掌握有效信息,也可以想受众所想,问受众所问,全面提供“服务”。

主持人可以进行专业解读。服务类节目通常会邀请某一方面的专家来为受众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但是专家在表达时会情不自禁地带出一些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经常会让观众感到云雾缭绕、不知所云,这就需要主持人这个“服务员”为大家做及时解读。像美食节目中,请到的大厨在教授一道菜时,会说“盐少许、味精适量”等,而受众对“少许”“适量”是没有概念的,究竟是多少还是不清楚。这就需要主持人形象地描绘介绍,“盐少许,就是咱们普通小勺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描述瞬间就可以让受众了然。除了形象地描述、解读之外,主持人还能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如数家珍般将有条理的、系统的信息向受众娓娓道来。如主持人对美食的形容,不仅仅是“好吃”两个字,可以把热气腾腾的火锅形容为火山喷发,辞藻华丽又不失真实。

(二)现身说法、沉浸体验

服务类节目中不易被受众理解的抽象概念,除了通过主持人的言语解读以外,还能够通过现场实际的操作和角色的扮演来形象体现。比如某期养生类节目的主题是食盐摄入量,主持人在现场拿了一个大桶和两个大碗,慢慢地将桶里的盐倒满两个碗。然后主持人向受众发问“正常情况下,人一年的食盐量有多少”,有人说是一碗,有人说是一碗半。最后主持人给出答案是十斤,是两大碗和桶里剩余的全部。如此一来,主持人的“现身说法”远比单纯地给出一个“十斤”的数字要贴切得多,也让受众更容易接受并产生深刻印象。主持人的演示可以把受众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用镜头语言强调出来,再结合语言进行讲解补充。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就对这些服务信息进行了消化吸收,较好地体现了媒体融合发展下的体验感和满足感。主持人的这些演示是根据受众的需求做出的即时反应,根据现场观察来判断哪些是需要讲解和突出的,哪些是需要生动操作和展示的。主持人能够根据不同需要进行“角色”扮演:在饮食节目中,主持人可以是一位“厨师”,教大家美食的做法。在养生节目中,主持人又可以是一位“病人”,代表受众向专家寻医问药。主持人在任何一种类型的服务节目中,都可以借助角色来为受众提供服务,扮演角色的同时还会兼顾现场的一切要素,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在旅游类服务节目中主持人还能够“边走边说”,特别是在视频直播中。视频直播能融合多元技术,呈现动态体验,在镜头下展现风景的美丽或奇特,让受众完全融于其中。

服务类节目的覆盖面十分广泛,还有很多是我们在以上论述中没有涉及的,像艺术品鉴赏类、法律维护类等,这些节目都需要专业的主持人才能够完成。主持人不是单纯提供信息的普及员,而是一位真诚热心为受众的“服务员”。在媒体传播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方式、各种类型的服务信息铺天盖地,服务类节目得以生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主持人存在。人性化的解读让受众更易接受,形象生动的展示丰富了受众的感受,语言的魅力增添了受众的娱乐,这些都是服务类节目需要主持人的主要原因。


[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引领媒体融合发展新方向[EB/OL].(2019-03-12)[2020-11-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7625406894477888&wfr=spider&for=pc.

[2] 周敏燕.对主持人情感控制的思考[J].传媒观察,2008(7):50-51.

[3] 童腮军.论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J].新闻界,2008(4):151-152.

[4]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0.

[5]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0.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97.

[7] 彭吉象.艺术概论[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

[8] 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78.

[9] 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 徐宪光.言语交流中的信息差及其调控[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