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无法超越人类思想

二、人工智能无法超越人类思想

(一)引导正面价值

除了情感以外,机器人不像人一样具有应变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它们的反应是根据人们预先设置的程序进行的,未被编进程序的则无法被执行。主持人坚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各种专业理念,以及主持传播过程中能动的逻辑整合、思维变通,都是机器难以超越的。人工智能的“思想”实则是数据和算法构成的“程序”,是没有温度的。米德在1934年出版的《精神、社会与自我》中提出,每个个体都有两面性,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通过待人接物,体现自我价值;另一部分是别人的看法,在社会中与别人进行接触时,大众的普遍评价是对个体一种客观的表述。主持人则能够良好地发挥“客我”形象,是主流社会意识的传播者,在公众平台上维护公众的利益,保持平衡公正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情感判断。包括上一章论述的,主持人始终要具备专业精神、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这些素质的本源都是主持人具有自己的思想,同时也能够传达这样的思想,并去影响大众的思想,这是主持人不会被机器主持人、虚拟主持人等人工智能主持人替代的关键。

传播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引导社会舆论。主持人要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有迅速的反应,要坚持用党的政策主张引导群众,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主持人在传播中的价值评价则可以起到顺理情绪、答疑解惑和服务大局的职能;主持人不能也不是聒噪无味地“宣传”,而是用情感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受众。如果说受众是风筝,那么主持人就是风筝线,主持人牵引着风筝朝着一定的方向飞,还可以通过收线、放线让风筝飞得更高。主持人可以通过对信息作出价值评价,吸引并增强受众的关注度,不动声色地强化新闻的导向性、深化信息的价值。人们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可能来不及思考、作出价值评价,甚至会觉得头晕目眩、无所适从。这时就离不开主持人为受众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需要主持人睿智、正直和善良的客观价值评价。主持人的言论应有一定的可信度,让受众感到你说得中肯、说得在理、说得动听,只有这样,主持人的价值评价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舆论导向的风向标。

(二)缓解社会矛盾

媒体总会对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进行分析和评论,将矛盾化解于无形,达成既在“情理之中”又正面引导的目的。

同样的信息内容,经过不同视角、不同圈层、不同代表的“意见领袖”解读后,能够形成充斥着矛盾的舆论圈。人工智能能够即时监测舆情,根据数据、算法做出预警,但是无法直接深入抵达舆论场,更无法找到问题的本源。主持人可以通过多元传播角色、多元表达样态,用客观理性的分析将受众从主观情绪中“拉出来”,再把人文关怀的情感“渗透”进去,一出一进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圈。主持人用快人快语、一针见血、抛砖引玉、循序渐进,又或者义正词严、正义凛然、妙语解颐、饶有风趣等来应对复杂多面的社会矛盾。

传播中的情感流动、情绪调整、情感评价、现场掌控都离不开主持人,是主持人拉近了与受众(用户)的距离。曾有人说:“要使别人对你感兴趣,那么你先要对别人感兴趣。”主持人则是对“你”产生兴趣的那个人,与“你”建立起情感的桥梁,而且坚不可摧。只要还有媒体传播,不论传播技术和媒介怎样发展变化,主持人都不会消亡,都会肩负起重要的传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