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类节目离不开主持人

二、话题类节目离不开主持人

(一)谈话:人与人的交互

话题类节目需要主持人,主要是因为主持人能够在话题讨论的现场控制话题的走向、把控节奏,跟嘉宾、受众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的交谈关系。美国电视学者贝纳德·廷贝格曾提出了电视访谈节目的五条规则,其中之一就是“以主持人为中心”。主持人是话题开始和趋向的引导者、讨论过程中的评价者和倾听者、话题结束的总结者。在话题类节目中,主持人可以说身兼数职,从话题开始到结束的最后一分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话题类节目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和评说的,这一话题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具体的一种现象和观点。话题类节目根据内容,可以分为新闻评论类、人际关系类、专题对象类;按照谈话的形式又可以分为聊天式谈话、访谈式谈话和论辩式谈话。虽然都是谈话,但内容和形式不同,就需要不同的表达方式,这需要主持人在节目中应对自如。总体上说,一档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就是节目的核心。话题引入、展开、高潮、结束,一连串的没有间歇的讨论过程,都需要由主持人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谈话节目存在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各种问题、突发情况都需要主持人即兴反应、即兴解说、即兴评论、即兴提问来应对。主持人能够见缝插针地打断或是变通顺承地提问,还能够巧问智答或一语中的,甚至在谈话中故意曲解,挑起谈话高潮。尽管在节目开始前,栏目组和主持人、嘉宾等都有所准备,但现场的谈话还是会有一些突发状况,需要有主持人营造出真实的谈话语境,使嘉宾和受众忘记这是在做节目。例如在一档谈话节目中,观众席的一位女士突然着急地问:“这节目怎么还不开始录啊”,主持人笑答“马上马上”,其实那时节目已经录制了快一半了。观众沉浸于那种自然真实的交谈空间里,浑然不知节目已经开始录制了。要想让谈话节目真实,让受众忘记这是节目,就需要主持人在节目中做到语言和行为上的亲切自然,让人觉得一切都是“真实”的。

通常谈话节目中离不开评论和访谈,在这我们且先不纠结节目形式的区分,单独把新闻评论和访谈这两类拿出来,分析为什么话题类节目需要主持人。新闻评论类的节目,通常话题范围广、信息量大,包括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等多方面的评说。新闻访谈类的节目,主持人以精炼简单的语言介绍新闻事实,借助现场的专家探究新闻的真相,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事件做出评论分析,见解独到、一语惊醒梦中人,使得节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二)话语权:主持人掌控

话语权,就是说话的权力,控制舆论的权力。主持人的话语权主要体现在谈话中的“话轮控制”,集“提问、倾听、评论”于一体,控制着整场舆论导向,给予受众思想和理念的引导。语言学中的“强势中心原理”认为:“每一次会话节目中,由于节目的构成方式不同,由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并存,语言活动的体式一般是遵循强势中心原理,以话语中心人物为调控依据。”[8]除此之外,主持人出色的语言表达也会让节目更有“看点”,为节目锦上添花。语言学者刘虹认为:“话轮是指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一番话,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为标志。”[9]主持人在节目中可以巧妙地控制话轮,采用打断、点名等方式来争取话轮,或果断放弃话轮。简单说就是主持人可以在话题讨论中,随机应变地把控谁先说、谁后说、谁说多久,让参与者的各种意见、观点进行交流、碰撞。话题类节目就像是一座建筑,主持人既是设计者,也是具体施工的建构者。在预先设定的话题范围内,主持人需要引导参与者积极踊跃地发表观点,掌控讨论节奏,从而让节目的话题讨论上升到一定高度和深度。主持人一边调动嘉宾和受众思考,一边答疑解惑、开启新的审视角度,使节目整体处于动态的讨论过程中。

主持人的提问艺术尤为重要。主持人需要激发出访谈嘉宾内心深处的、未触及的“话题点”,这种激发建立在提问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主持人环环相扣的提问,那么“受访者记忆中存有的特定背景信息,由于没有适当的语境触犯,受访者就无法将该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10]。主持人可以单刀直入地问、诱导设问、边说边问、插入式地问,甚至以问制问。多种提问策略可以让嘉宾得到心理认同,从而使嘉宾乐于倾吐。

谈话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有说也要有听,听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手段。主持人对嘉宾话语的倾听,有时可以比说和问获得更多的信息。比如主持人在得到答案后故意停顿几秒钟示意嘉宾继续,嘉宾在得到强烈的“被倾听”信号后,会顺应说出更多内容。主持人如果带着目的和有针对性的听,能够从嘉宾的言语中听出态度和情感,还能够敏锐地听出谈话中的“亮点”,继而决定是继续听还是及时提问,又或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主持人还能通过倾听,对谈话走向做出预测,并判断是该拉回话题中心,还是任由话题拓展。主持人的倾听,还能够传递出对嘉宾的一种尊重和认可,促使嘉宾畅所欲言。机器通过智能语音识别、合成,固然也能完成提问、对话,但不能根据人类瞬息万变的情感作出不同的判断,更无法替代人类思想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