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传播活动的再思考

(三)主持传播活动的再思考

第一,传统媒体的主持传播活动。张颂在《播音主持艺术论》的“关于传受模式的思考”中认为,传者与受者是一种“我播你听”的线性传播模式,并衍生出“你提我议”的线性反馈关系;认为广播电视传播必须遵从历史性的传播规律,即信息在前,传播在后。[48]张政法在《主体的影响力: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研究》中认为,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传播是一种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的政治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和专业影响力上。[49]毕一鸣在《播音主持与艺术论纲》中,将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活动分为大众传播中的语言——对大家说、群体传播中的语言——对“你们”说、人际传播中的语言——对“你”说,以及非语言传播中的环境语言、身体语言、服饰语言等。[50]王群、沈慧萍在《电视主持传播概论》中将电视主持人的社会功能分为社会宣传、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四大类别,将主持人的职业功能确定为节目定位、推进节目程序、渲染节目气氛、沟通节目关系四个方面,认为主持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主持传播的人际性,即主持人把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特色引入了大众传播,并且可以进行一定的“交互传播”。[51]

第二,媒介变迁下的主持传播活动。姚喜双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语言研究》中认为,新媒体的产生促使传媒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新的传播格局,这是一种历史规律;主持人应当认识、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做好广播电视语言规划。[52]鲁景超在《播音主持语言的文化功能》中认为,播音主持语言在任何时代、任何媒体环境中、任何传播格局下都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主持人应该将其体现出来;播音主持语言具有真实、深刻、鲜活地记录历史、凝聚民族精神、标识时代和文化传承的功能。[53]李洪岩在《试论播音主持传播定位的历史变迁与时代特征》中认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是继承和创新、延续和一贯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在传播领域,主持人的角色、功能、形态都有变化。李洪岩还提出,主持人要完成从语言工作者到传播工作者的身份变迁,从典型语体到多元节目的形态定位变迁,从以语言表达为核心到以节目驾驭为主线的定位变迁,从侧重专业思维到强化职业意识的观念定位变迁。[54]丁秀明在《媒介情境中的播音与主持传播》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介与社会环境、受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主持传播被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新闻人不再是主导新闻的唯一力量,过去的主持传播优势被打破;主持传播应向“可融合社会资源”的方向发展,要随媒介的变化、传播体制机制的变迁来进行全新的审视。[55]

张楚洁在《论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中认为,主持人的传播能力是伴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而改变的。这些变化对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信息资源加工的能力、信息传播的把关能力、信息配置的协调能力。[56]李飒在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主持传播力的策略》中认为,主持传播实际是大众传播的人际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主持人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角色转型,如从信息发布者到解读者,从媒介代言人到观点平衡者,从信息传递者到信息集成者等。[57]王鹏飞在《从媒介技术的视角看口语传播的形成与演变》中认为,新媒体时代,伴随着媒介的移动化、伴随化,口语传播具有延时性的特征,这使口语的传播距离和传播半径呈现出无限扩大的可能性。[58]

广播电视的出现造就了主持人的诞生,也赋予了主持人传播的功能和要求。虽然媒体融合给主持人带了诸多变化,但是只要传播活动存在,主持人的传播价值就存在。虽然主持传播活动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主持人担负的传播使命和责任是必须坚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