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温度的沟通

二、人类有温度的沟通

沟通是人们交流信息、情感和思想的普遍存在形式,是影响他人,甚至改变他人的有力手段。从早上睁眼开始我们内心中自我的沟通,到一天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人际沟通,再到梦境中的精神沟通,沟通无时无处不在。既然这种形式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人们有思维、有温度、有情感的沟通优势便不会被冰冷的机器所替代。

人类沟通决定媒体的发展方向。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媒体传播形态都离不开人类的沟通,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沟通方式决定了媒体的发展方向。人最初依靠肢体、表情等身体接触进行交感,但是这种方式晦涩、难以理解;后来语言出现,可以用于简便灵活、生动形象的沟通,这也就成为最基本的沟通形式并沿用至今;再到五六千年前象形文字、甲骨文字等的出现,它们让我们的沟通克服了语言和肢体稍纵即逝的缺点;电子媒介的出现,让人类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实现实时沟通,但是人们只能被动、单向接收,沟通地位明显不平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沟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让人们的交流变得社会化和全球化,编织了一张巨大的联系网。可以看出人类沟通史也是一部媒介发展史,媒介的一次次变革让人的沟通变得丰富多彩。

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满足人们身临其境的期望,超越了过去的单调沟通。只要能够连接网络,它就能够根据每个人的身份认证登录,被连接到同一个信息平台。正如“区块链技术”,将信息或个体“上链”,具有不可逆转、不可篡改的特征,在按照点—链模式保护版权的同时,树立良好的自组织循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网上课堂、线上会议兴起,是技术改变了人与人沟通的模式,带来了更广阔的交互平台。微信的出现造就了短信的危机,视频通话也在淡化着语音通话,立体感官强烈冲击着二维平面,人类的沟通方式在现代网络技术下更开放、更平等。网络不仅影响我们单纯的个体人际关系,还有我们的军事、政府、国家的联系发展,并且都集中体现在沟通方式上的变化。也许麦克卢汉的“地球村”一词在过去还只是一种设想,那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机器人虽然也具备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的功能,但是仍然不能够像人一样有温度、有思想、有情感地沟通交流。机器在信息储存方面能够超过人的大脑,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却无法做到人的“随机应变”。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一次直播中,编导将刚收到的新闻悄悄递给主持人,不小心在镜头前露出半个牛仔裤口袋,主持人急中生智,说破了这一失误,反而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新闻信息的“新鲜”。这样的“失误”如果没有主持人的话语和受众进行沟通,恐怕马上就会在网上成为热议事件。目前人与机器之间的单向信息沟通还不够完善,更不用说置身到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交流了。大众传播也是人类的公共沟通,在网络和科技的推动下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主持人特有的沟通方式却成为传播的最大优势。主持人与受众的沟通是带着目的性的交流,或是为了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或是为了引起受众的共鸣;主持人还可以做沟通中的倾听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价值观,再进行二度情感交流,这样循环往复,主持人与受众的沟通会变得更加轻松无碍。机器能够接收信息做出一定反应,也可以单方面地传递信息,但是它还不能够达到人的动态传递接收再传递再接收的状态。总体来说,网络和媒体的发展会为人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沟通方式,让人的沟通优势更凸显。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