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从业者的准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让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新闻现象、回答新闻传播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张颂在《中国播音学》中提出了主持人正确的创作道路。他认为,主持人应时刻站在无产阶级党性和党的政策立场上,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把握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准确及时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一系列传播过程,关键是要发挥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要坚持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等。在《关于传播观念的思考》中,张颂认为无论怎样传播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人际化;认为将人际传播引入大众传播是降低了大众传播的等次、失去了大众传播的优势;认为播音主持艺术应当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避免“平庸意识”“平民意识”,即使在大众传播中也要精益求精、坚守专业精神。[59]
陈力丹等人在的《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中提出我国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媒体环境变化等现象,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新闻人更应该时刻遵守职业规范。新闻人的职业规范主要指遵守法律原则、专业原则、社会责任原则(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减少伤害原则、更正答辩原则、回避原则)等。[60]
[1] 黄晓钟,杨效宏,冯钢.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25.
[2]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6版.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0:6.
[3] 巴尔,埃梅里.新媒体[M].张学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1.
[4] 王松,李志坚,赵磊.信息传播大变局:新媒体传播管理与数字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3.
[5] 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6]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5):121-125.
[7] 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57-59.
[8]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92.
[9] 王东熙.论新媒体之“新”:从传播模式角度谈新媒体的分类和定义[J].东南传播,2009(5):25-27.
[10] 肖琳婕.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242.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6.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
[14] 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5):31-35.
[15]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J].国际新闻界,2006(7):32-36.
[16] 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J].2012(16):3-8.
[17] 王松,李志坚,赵磊.信息传播大变局:新媒体传播管理与数字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3.
[18]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8.
[19] 周鸿铎,等.媒介组合策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97.
[20] 尹鸿: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社会[EB/OL].(2016-06-02)[2020-10-25].https://www.71cn/2016/0602/893016.shtml.
[21] 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12-15.
[22] 李弋.微博对传统传媒生态的改变[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91-94.
[23] 王学艳.数字时代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比较研究[J].新闻窗,2016(2):46-47.
[24] 王明轩.直播互动将解构传统媒体[EB/OL].(2016-09-08)[2020-10-17].https://m.haiwainet.cn/middle/352345/2016/0908/content_30304210_1.html.
[25] 新媒沈阳:媒体未来的九个预言[EB/OL].(2016-05-16)[2020-10-15].https://home.gsdata.cn/news-report/articles/735.html.
[26] 谭天,郭尚源.未来电视的四种业态[J].南方电视学刊,2016(6):17-21.
[27]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240.
[28] 赵玉明,等.广播电视辞典[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12.
[29] 《新闻工作手册》编辑委员会.新闻工作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630.
[30] 陆锡初.节目主持人概论[M].2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30.
[31] 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M].2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7.
[32] 赵淑萍.电视节目主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33] 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M].2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1.
[34]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59.
[35] 王小月.主持人的社会角色分析[J].电视研究,1997(5):31-33.
[36] 陆雨晨.电视娱乐节目发展中主持人传播角色的转变[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7] 张安安.主持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交集[D].杭州:浙江大学,2007.
[38] 张明.试论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以及社会责任、人体意识的树立[J].记者摇篮,2015(1):49-50.
[39] 王维林.初识主持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27.
[40] 邓敏.论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的变迁[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1] 陆雨晨.电视娱乐节目发展中主持人传播角色的转变[D].合肥:安徽大学,2013.
[42] 李梅.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主持人的角色分析与功能阐释[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43] 李振彪.主持人在现代传播中的角色扮演[J].科技传播,2011(19):7,5.
[44] 党君.媒介生态变迁与主持人形象建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45] 陈思洋.全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探究[J].今传媒,2015(6):142-143.
[46] 范文德.从“信息把关人”到“信息引导人”: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角色的转换[J].编辑学刊,2013(3):47-51.
[47] 孙璐.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重构与传播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4):73-74.
[48] 张颂.关于传受模式的思考[M]//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4.
[49] 张政法.主体的影响力: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主体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23.
[50] 毕一鸣.播音与主持艺术论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
[51] 王群,沈慧萍.电视主持传播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
[52] 姚喜双.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语言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2(3):41-45.
[53] 鲁景超.播音主持语言的文化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52.
[54] 李洪岩.试论播音主持传播定位的历史变迁与时代特征[J].中国广播,2011(6):14-17.
[55] 丁秀明.媒介情境中的播音与主持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14(18):57.
[56] 张楚洁.论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57] 李飒.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主持传播力的策略[J].声屏世界,2012(4):34-36.
[58] 王鹏飞.从媒介技术的视角看口语传播的形成与演变[J].金田,2014(7):481.
[59] 张颂.关于传播观念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2(1):76-77.
[60] 陈力丹,周俊,陈俊妮,刘宁浩.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