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成为流量风口

四、视频成为流量风口

(一)短视频市场格局已形成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人,占整体网民的94.5%。其中,短视频已成为新闻报道新选择、电商平台新标配。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7.2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77.1%。网络新闻借助社交、短视频等平台,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提升传播效能,助力抗疫宣传报道。”[19]短视频平台逐步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之一,汇集大量信息搜索的流量,甚至赶超搜索引擎。具有代表性的短视频平台有抖音和快手。其中,抖音月活跃用户数达5.18亿人,快手月活跃用户数达4.43亿人,火山视频、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的视频数量和用户数量也在持续增长。庞大的用户数量、超高的使用率,再加上内生市场的刺激,短视频市场格局逐步形成。最初是优酷、土豆、搜狐、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一马当先,随后,腾讯微视、美拍、小咖秀、秒拍、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陆续上线,再到互联网巨头BAT(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分别进行短视频战略性布局、微博采用短视频垂直MCN(多频道网络)发展的策略,短视频不仅作为一个单元存在,而且融合了多技术、多平台、多领域的延伸和垂直性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目前,短视频涌现了许多优质的内容制作者,他们不仅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向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发展,通过在线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新闻客户端四大领域进行投送、传播,而且还融合了多重智能化技术,以便进行更精准的策划、制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利用内容资源优势、专业水准制作,推出了一系列经典的短视频。例如,《初心》总阅读量达12.36亿次,还有《两分钟看完政府工作报告》《3分钟动画看“十三五”规划如何出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等短视频,因为具有建设性、正面性等特点,而使时政新闻变得“鲜活”,丰富了传统新闻的叙事风格,更好地发挥了正能量的引导作用。《人民日报》将短视频报道作为改革转型的关键点,推出的微视频《最牵挂的人》,播放量达11.4亿次。除了内容制作外,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截至2021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抖音账号拥有粉丝1.3亿,发布作品2,753条,获赞达61.9亿;“央视新闻”抖音账号目前拥有粉丝1.1亿,发布作品4,736条,获赞达44.7亿。短视频在疫情期间,为主流媒体进行正向的防控宣传、科普等信息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凭借高度的“点击量”“评论量”“转发量”成为主流媒体进行舆论引导、价值渗透的主要阵地。

短视频除了在内容生产力方面不断提升之外,还重视市场和媒体的融合性发展,其运营正向着多元领域垂直化深耕,与电商、文化、教育等多领域联动,融合视频平台的内外资源和数据,使管理和运营更加体系化和规范化。5G的高速和低时延赋能短视频,带来更流畅、更清晰的画面,提升用户体验,推进媒体融合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明确了“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的战略,基于“5G+4K/8K+AI”等技术,打造出央视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发布《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要丰富高质量视频内容供给,提升视频的网络传播力,驱动视频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媒体融合的新动能。[20]

(二)“直播+”延伸至垂直领域

第一,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网络直播呈现出与广播电视直播完全不同的传播路径与互动关系。网络直播具有通俗性、直接性和互动性强等特征,能够拉近新闻与人、现场与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打破时空限制,在多元场景下进行交互,丰富传统新闻直播的内容和形式。网络直播的发展速度惊人,在2016年即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达到5.62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9.8%。[21]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网络直播也呈现出交汇融合的态势:主流媒体进驻直播平台,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的直播,积极引导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例如,2015年的大阅兵,央视与美拍合作,号召全民直播,当天的点击量近1亿次,参与互动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央视频在疫情期间直播火神山医院的施工现场,在线人数达到8,624万,网友共同“云监工”;其推出《驰援!驰援!武汉天河机场实况》,与网友一起见证了“空中通道”的全国各地驰援。《人民日报》线上直播了“百对战疫新人云集体婚礼”,观看人数超过5,000万;其举办的“致敬白衣天使”公益云演唱会累计播放超1.2亿次。新华社采用“融合虚拟+高清”等技术,直播“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为珠穆朗玛峰测量高度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直播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优势,凭借自身的公信力和优质资源,在网络直播这场浪潮中站稳了脚跟,其全场景、全时空进行的信息传播,既满足了网民对信息的需求,又借助评论、转发进行二次传播,高度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媒体形象。

第二,在重大事件和现场报道中,具备人际交互色彩的个人参与式直播呈现出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现场叙事与报道方式。正如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的媒介补偿理论所说的那样:“新的媒介会补偿旧媒介的缺陷。”[22]例如,网红Papi酱直播1.5小时,在线人数破2,000万,微博阅读量达到2.5亿次;主持人马东直播,吸引了600多万人在线观看;鲁豫跟拍王健林,通过熊猫TV进行直播,获得的点击量远比电视访谈来得高。

第三,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促进了“直播+”的发展。“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09亿人,占整体网民的32.9%;游戏直播的用户规模为2.69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8.6%;真人秀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8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19.8%;体育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9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0.6%”[23]。《人民日报》推出的“为鄂下单”,单场交易额达2亿元;新华社推出的“市长带你看湖北”,直播湖北特产,单场累计销售额2,000多万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播与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共同直播带货,总销售额近14亿元。在疫情期间人们只能居家消费的背景下,直播带货逐渐成熟,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这种全新的消费模式让直播内容垂直扩充,也使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除了直播带货之外,其他领域的“直播+”也在不断发展。比如2018年的“直播+答题”,“冲顶大会”率先入局,参与的低门槛和高额的奖金诱惑,瞬间掀起全民网络直播答题热潮;《人民日报》与“芝士超人”合作答题,答题知识性强、思想性高,获得了500多万的流量,新华社、光明网、《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也都纷纷加入其中;由花椒直播的“百万赢家”,前后提供了160道题,共计6.8亿人在线参加,奖金累计1.3亿元;西瓜视频的“百万英雄”、映客直播的“芝士超人”等多个直播平台纷纷涌现,可以说,“直播+答题”是继真人秀直播、游戏直播后的又一个新增长点。

当然,网络直播行业火热的背后也呈现出直播内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问题,如准入门槛低,内容同质化、低质化等。尽管多数直播能够遵循网络平台的传播规律规范,进行正面传播,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主播素质还是无法得到保证。首先,直播带来的可观经济收益,会使直播主体为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恶意传播低俗、色情、暴力等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次,网络直播的实时性较强,内容一旦传播出去便很难撤回,这导致相关部门很难在直播过程中对相关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约束和打击。对此,国家加大了对直播平台的管理力度,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下发了各类禁令,要求对直播平台进行清理、整治。目前,直播行业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原因有二:一是整个直播环境在政策的严控下得以净化;二是社会需求逐渐从盲目趋于理性。

无论是5G移动互联网技术,还是社交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它们对于媒体融合的驱动都不是单能发力的。各种技术进行深刻交互后,产生的化学反应,作用于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以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融合式传播,既不是单纯的“技术+”,也不是单一的“资源+”,而是在构建全新的传播生态圈的同时促进经济、文化等社会结构的重组,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