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技术持续领跑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持续领跑

(一)5G加速信息化发展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人,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2%。”[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不仅颠覆了媒体传播模式,更给人们的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4G技术的应用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传播、工作生活皆可通过移动终端来进行。移动终端是获取信息的终端,也是传播信息的起点,更是进行信息交互的枢纽,其被广泛应用在当下的媒体传播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对于广播和电视的“黄金时段”而言,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大众传播原有的媒体惯性和用户共性,使信息传播趋于碎片化、个性化、多元化;相对于PC端的在线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而言,移动互联网充分解放了终端的力量,受众不再受“有线”的限制,也不需要在固定场所和固定时段用固定媒介来获取信息。

技术发展从未止步。201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发放了5G商用牌照,标志着5G时代正式来临:“目前,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5G基站超40万个。”[6]5G技术不是简单的“4G+1”,而是具有更高的体验速率、更大容量的连接、更低的终端延时以及更低的能耗。“5G 的智能灵活、高效开放、网络架构变革,推动承载网架构相应演进并具备网络切片、灵活组网和调度、协同管控以及高精度同步等功能,从而满足5G差异化业务承载的需求。”[7]这意味着,5G所承载的不仅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上的一次量化变革,更是一次质的飞跃。对媒体传播而言,5G为智能生产、场景体验、社交媒体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无限可能性。5G还能应用于教育、医疗、金融、文化等领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5G+”热成像实现无接触测温与数据分析,“5G+”医疗提供了线上影像门诊等服务。5G的广泛运用呈现出了网络传播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融合趋势,对数字信息化发展、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5G+”重塑传播形态

5G不是单纯的传播“加速”,而是通过其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形成全新传播场景、传播方式,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观念,重塑传播形态。

第一,传播场景更加多元。5G与虚拟技术融合,开辟了信息传播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三大场景,加速了虚拟现实与真实场景的交汇叠加;5G与8K超高清传输融合,开辟了“大屏+小屏”下的感官空间,加强了场景应用的沉浸式体验感;5G推动“终端”向更真实可感、更自由移动的趋势发展,实现“端—端”的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场景也因此被无限拓展。在以5G为基础技术的支撑下,多种新兴技术全面打通边缘云、中心网、客户端的融汇连接,构建更加开放的网络传播场景,也为媒体融合带来更多新的可能。

第二,传播方式向人机结合转变。一方面,5G改变了人作为唯一传播主体的地位。5G与人工智能融合,机器人写稿、智能传输、算法推荐等构建了一个新的“生产大脑”,打破了人作为唯一传播主体的地位;5G与物联网联通,实现万物皆媒,任何一个物的“触角”能够无限延展信息资源、信息获取与信息传输。另一方面,人机结合具有广阔应用空间。在机器借助大数据运算和人工智能完成信息采集后,算法、程序也能够将信息分发能力提升到新的维度,将菲利普·迈耶在精确新闻理论中提出的“鼓励记者田野调查”发挥到极致,释放人力去深耕信息深层价值和发展规律。人作为情感、思想意识的主体,本身具有的人文价值能够指导技术,确保传播不会陷入技术怪圈。

PGC(专业生产)+UGC(用户生产)+MGC(机器生产)融合,传播方式正在从以人为主导向人机结合转变。新的传播方式提高了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为媒体与用户之间的适配能力提供了新机遇。如央视网在5G的高传速率,以及其他技术的融合下,建成了集采集、生产、运营、分发、审核一体的集成性服务平台,在增强内容质量的同时有效提升用户黏度,进而发挥媒体传播的影响力。

第三,媒介与社会关系更紧密。在5G改变传播场景、传播方式的同时,媒介与社会网络之间的连接不断被改写,使得媒介与社会的融合更加紧密。从“有形”向“无形”转变,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影响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媒体以及社会带来更深远的意义。技术表层是传播媒介、形态的新变革,但其内涵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会直接带动媒体—产业—社会整个链条内外部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