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媒智能化

一、传媒智能化

(一)数字化的虚拟时空

媒体融合从在线化到数据化、平台化,并不断向智能化发展。网络空间中,一切都成为“0”和“1”二进制节点的存在,个体之间能够“自组织”地开放性进化,趋向智能化生产、分发和运转。智能化不仅是传媒圈内部的智能化,而是开放地与各个领域的连接,连接的同时赋能传播生态圈;虚拟技术更加完善,主持人能够进入一种虚拟的全景“真实直播”,交互体验达到一种“Anyview+Anytime+Anywhere+Stereo”模式,沉浸式还原人的感触。世界的发展正以网络为核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改革,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比如人工智能等,改变了老百姓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之具有创新性。未来的媒体传播会成为一个“大平台”,不会再有所谓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分,也就是所谓的“万物皆媒”。原来以图、文、声、视显示不同的界限将会消失,无线、有线的传播渠道合一,最终在终端整合。在以数字化构建的虚拟现实中,人们将处于一种“隔离”状态,乃至整个社会组织都被网络化。现在已经有3D、4D技术,通过技术的创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视频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清晰,我们不仅可以用眼观看,还可以用手触摸。除此之外,多屏互动、大数据、社交化短视频,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传播当中,未来技术还会带来更精准的“虚拟真实”视频服务。如“中国之声”在2019年推出了小程序“定制你的合成声音AI主播”,用户只需提供一段录音,即可获得一个用自己声音合成的AI主播,“人人皆主持人”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以平台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是未来媒体发展的必然方向。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就更加需要强调信息的实效性、针对性。个体化、私人化的信息定制将大量出现,要想满足这种大规模私人定制信息的需求,媒体传播工具必须具有智能化的系统、海量的存储、超强的运算能力,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将是有选择性的,这需要具有大量的信息来源和高强度的工作。虚拟现实主持人、机器主持人则能够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在其背后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支持下,去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繁杂工作。主持人的工作形态,随之还会以新的形态出现。

(二)机器主持人来袭

科技的发展速度,总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机器人已从简单执行程序,到现在的人工智能,再到将会具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在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提出“中国工业机器人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机器人除了涉猎工业领域,也已经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在未来的媒体传播中,机器主持人也必将开辟出一个新天地。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主持人Kodomoroid诞生于日本,它采用的系统是安卓系统,它的发明者是日本人石黑浩。这个机器人的外观是一名美女,它不仅能够像人一样进行交谈,而且性格风趣幽默。与该机器主持人一同展览的,还有一名美女机器人Otonaroid,Otonaroid也具有人类的思维,可以表达自己的歉意。中央电视台在2014年年底的《对话》栏目中,尝试了主持人与智能机器人的同台;江苏卫视《芝麻开门》节目中也出现过一位“非人类”挑战选手——外表呆萌,内心却能“百度”的“小度机器人”,节目过后观众反响极佳,网上曾流传类似“待我长发及腰,送我一个小度机器人可好”这样的积极评价。这些仅是智能机器主持人的“初见端倪”,仍停留在能与主持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对话,以“协助者”身份参与节目的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机器主持人将会不断加入到新闻报道中,能够进行大数据采集后的快速信息生成,完成较为规整的新闻报道,为主持人释放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内容深耕和价值挖掘,从而有效提升新闻生产效率。机器主持人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24小时连续运转,这一优势不仅能够降低新闻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在突发事件中快速报道、监测相关数据。如2019年“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启用了机器人“小白”,为“两会”报道开辟了新的路径。机器人“小白”不仅可以在网络数据库中进行信息搜索,回答记者的提问,而且还具备记者的一定采访能力,能够与主持人进行即时沟通交互。

白岩松:小白,你好。你的声音为什么像白岩松的声音?

小白:我的语音合成能力,对上十句话就可以模仿你的声音,我足足发了好几万字的语音。

白岩松:好,这样你可以问我一些问题了。

小白:听说移动履职平台开通以来讨论非常热烈,您参加过讨论吗?第一个让你点进去讨论的主题是什么?[1]

机器主持人的广泛使用在较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力资源,对主持人而言是一个较好的“助理”。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愈是发达,愈是会对主持人以及人本身产生挑战,技术能够“复制”人的功能,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削弱人的功能,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探索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