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化的印象管理

三、人际化的印象管理

(一)有意图的人设

戈夫曼在其研究社会行为与心理的“戏剧论”中提出了“印象管理”的概念,“人们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现自我,自我是情境定义的产物,根据舞台的情景定义来领会社会和他人对于自我的角色期待,通过印象管理来协调自发性主我和社会化客我之间的矛盾,从而使自己呈现出来的形象符合期待,达到自身的目的”[9]。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主持人通过不同维度认识到受众对自己传播角色的期待以及自己对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期待,从而根据自己所处的平台和接收的反馈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提升,这个通过交互进行提升的过程就可以视为主持人传播角色的“印象管理”。李普曼、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等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概念:“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主持人在网络人际传播与媒体大众传播融合的环境下所展现出来的个性交互、平等对话,均是为了对受众进行“有意图的影响”做好基础和铺垫。

主持人在网络人际互动中的表演目的一般有二:一是为了塑造有利于获得社会支持的媒体形象,二是强化自身的传播影响力。立“人设”是主持人融入社交传播、影响人们思想和生活的重要方法,可以提高自身行为模式的影响力以争取受众的认同,从而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意图的人设不仅需要主持人自己完成,而且需要媒体机构或组织的整体建构。主持人传播角色的“扮演—推送—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动态体系,其最终呈现在一个融合的“界面”上。例如,上海报业集团打造的精品商业新闻网站就充分凸显了记者的角色,受众可以从“记者姓名”点击进入,在不同的“记者专页”查看文化艺术、市场经济、社会生活等不同的信息,还可与记者进行互动交流,直接参与后续的内容生产。这种新闻网站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了统一整合,有效地突破了圈层内的壁垒,记者成了整个传播的“出入口”。同样,对于主持人而言,有意图的角色设计、传播,也应充分镶嵌在所依托的媒体中,经内部整合后再统一向外推送。

(二)获取受众认同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主要是指个体对其所属的相应群体具有认知和比较后,产生了一定的认同感,从而个体也就会接受这个群体的理念,产生较高的思想和情感追求。受众对主持人表达出来的价值倾向是否接受、认可,就在于他们能否认同主持人本身所塑造的公信力和传播立场,这直接决定了主持人的舆论引导是否有效。主持人的传播角色与受众对主持人的心理期待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一种“受众认同”。

首先,主持人利用人际传播的优势,可以发挥情绪调节、交流引导等作用,实现自身话语权的强化。通过获取受众对自己品牌形象的评价,主持人可以评估自身的传播影响力、获取自我性指导、进行更好的角色表演和印象管理,从而提升自己的传播影响力。受众认同与主持人形象塑造随传受关系的互动而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关键是主持人要把握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心理诉求的变迁,以适应新的传播形态对受众的影响。例如,新浪微博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通过“影响力=活跃度+传播力+覆盖度”这个公式计算出主持人的“粉丝分析、内容分析、互动分析”等数据信息,让主持人随时把握自己微博传播的方向和力度。美国尼尔森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18—34岁年龄段的电视观众,其推特(Twitter)的使用与电视收视率之间存在直接联系:“如果一档节目在Twitter上的转载量上升8.5%,其收视率相应会提升1%。”[10]由此可以认为,主持人在微博上进行人际传播是为了将这种互动与节目的收视率直接关联起来。

其次,主持人对新闻事实解读,对本质内容揭示,在意识分流的海洋中树立典型旗帜,引导受众从情绪化向理性转变。媒体融合下的受众已然不是被动认知和反应的“观众”,而是能够主动参与话语选择和生产,甚至能够对主持人话语进行解构的“主体”。一个新闻事件在网络中拥有无数的话语主体,也就意味着存在大量的话语体系。因此,受众很容易被主观臆断的情绪“牵引”,有可能产生社会认同的偏差。然而,主持人与不同主体进行信息共享、关注受众对信息的认识和判断,可以在交互中对受众话语以及行为进行影响和指导;能够将无数无意义的、极端的话语进行过滤,构建一个得到受众普遍认同的话语体系。主持人将受众引向理性、客观,带领受众一起揭示真相、追求真理,实现不同话语之间的“通约”,给社会认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品牌印象

网络空间的媒介产品日趋同质化,主持人良好的品牌形象延续到媒体融合场域中,能够作为受众区分“产品”和“服务”的参考因素。网络传播主体越繁杂多样、传播门槛越低、传播目的越利益化,就越能凸显主持人品牌的影响力和作用力。首先,主持人品牌具有一定的认知度。认知度包括主持人塑造的符合人民利益的形象、专业化新闻生产制作与个体的差异化、多元传播中的出现率以及声誉的延续拓展四个方面。形象塑造,主持人表现出与传统媒体的权威、可亲相一致的形象,在这个基础上借助社交平台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强化“个人色彩”,建立明确的“标签符号”,例如刘星宇、陈滢的体育精神,杨澜的公益事业;差异化,是主持人能够利用传播角色的形象感知,以符合媒介传播规律、发挥媒介传播优势的各种感知觉途径对自身形象进行创建、修正、完善,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具有媒介特征和媒体特色的品牌化印象,区别于网络中海量的同质化信息;出现率,是主持人在多元渠道的出现以及发声,主持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发布信息、生产短视频,借助人际传播力量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声誉延续,是主持人将传统媒体建立的受众群体“转移”到新媒介中,再结合优质的内容不断“延展”声誉,如主持人樊登在抖音平台开设《樊登读书》拥有875.7万粉丝,其强大的粉丝基础正是源自传统媒体中建立的声誉。

其次,主持人强化“品牌”离不开受众的参与。网络人际传播中传播主体均不在场,属于人的身体的缺席,而人在思想上却一直在场。为了表现最佳的自我,传播主体往往有选择性地去定义、构建和塑造自己所在场的数字化身份,充分展现那些在现实社会交流中希望表现出来的自我,而强制自己不愿意展示的身份要素缺席。主体于在场与缺席的交织中形成现实生活与虚拟社会的双重身份。正是由于接受主体无法完整获取对方的身份信息,其身份形象呈现只能建立在对方所展示出的那部分信息上,往往容易导致理想化身份形象的出现。主持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需要和发展与他人建立起关联,同时将他人的发展视为自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话双方本着宽容与尊重的态度进行了解,并达成对共同日常生活的共识。第一可以在自己的微信群或朋友圈进行信息的发布、转发,群里的成员再进行更多的群到群、朋友圈的转发,形成更大的影响范围;第二可以在节目、媒体机构的公众号进行二度传播;第三可以通过设立个人公众号,直接公开面对大众进行主持传播。这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持人尽量多地与受众互动,让受众沉浸在其营造的参与场景中,将品牌更好地“推送”出去。

最后,主持人维护受众对品牌的信任度。其实品牌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信任”内涵,是一种带有区别的“符号”,更是与受众建立起来的长久的情感纽带。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纽带特别容易受到冲击,主持人需要不断去维系。主持人传播角色的“印象管理”,本质也正是对品牌和形象的维系,可以理解为一个内循环。从主持人到用户到品牌,再从品牌反作用于用户,在这种多元传播关系中品牌获得受众更多的心理依赖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