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变”是时代所需

一、“求变”是时代所需

(一)转型升级面临“阵痛”

新闻生产在过去基本实行“采编播流水线”式的工作模式,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虽然该模式下的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参与新闻生产,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每个人的表现力都会受到“流水线”的限制。当下,技术驱动的新闻生产模式向“一体化”转变,在有效提升新闻生产效率、拓宽传播途径的同时也放大了每一个个体的力量,“主流话语被湮没在‘众声喧哗’中”的言论四起。面对传播变局下的危机和困境,主持人理应主动“求变”,转变传播思路、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和拥抱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生态。

“求变”是发展的根本。过去,主持人可以只依照编导已编辑好的内容及文本对播音主持的稿件进行再创造,无须主动参与新闻生产和加工的全过程。但是在媒体融合“一体化”生产、多元传播的新模式下,主持人如果不参与新闻生产,就无法全面掌握、理解新闻的本质,也就无法进行高质量的传播,最终导致节目效果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传声筒”式的工作样态已然被时代淘汰。

“求变”必然产生“阵痛”。面对无数自媒体、社交媒体主播等力量的崛起,主持人原有的权威性和中心光环被剥夺;过度的信息传播碎片化和泛娱乐化,让应有的主流引导被困在“价值迷雾”中;互联网的算法推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思维,让人文主义被工具主义所裹挟。这些问题,都是主持人“求变”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阻力,它们甚至可能会直接改变“求变”的方向,将主持人引向误区。主持人如果不能紧跟媒体融合的“节奏”,积极应对问题和困境,那么其在传统媒体所积累的资源和优势也会被不断削弱,甚至导致“求变”失败。

针对媒体融合发展,国家从规制建立到技术实施,整个体系中都具有“良性基因”,使得变局下的乱象得到治理,传播生态得到净化,为主持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主持人更应勇敢地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最前沿,充分融入、占据网络中的舆论阵地,在“一体化”模式下重构权威性,积极推进新闻的内容性、价值性和品牌性的融合,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生活。

(二)“一专多能”的质变

主持人曾一度被要求成为“杂家”。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频道专业化的要求,主持人需针对不同类型节目掌握不同的知识,即“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能对答”;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一专多能”的专业需求,主持人要能够独立完成“采、编、播”。“杂家”和“一专多能”仍然适用于当下的新传播环境,但是这二者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其不再强调量变,而是追求高能的质变。所谓“融合型主持人”,是指传统媒体主持人不仅拥有专业的播音主持能力,而且能够成为融合发展道路上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纽带,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多元一体化地进行内容的生产、推送、监测和引导。主持人需重新审视角色定位,运用媒体之间的联系,与网络个体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等特性竞争;能够运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内容生产,主动对多媒体进行管理、运营;真正告别过去单一的传播角色,从“全才”向“融合”转变。例如,媒体机构设有“中央厨房”,那么主持人也应该有自己的“运转中心”,以这个中心为原点,360度地进行传播辐射。这种多方位的质变超越了过去“主持人集采编播于一体”的要求,并希望他们使用智能机器服务自己、深耕内容;结合“用户画像”“算法推荐”,将内容垂直细分后送至舆论场。

主持人还需认真审视融合变革的环境。5G、区块链、万物互联等技术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广泛且快速地应用于媒体传播,影响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变化,作用于世界秩序的建立。因此,主持人需要秉持高度的政治思想意识,凭借专业的能力立足于融合化的新媒体环境,净化网络传播中的不良生态;立足于视界窗口,以开放性、全局性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探索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