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对话,深度解读
2025年09月26日
一、平等对话,深度解读
主持人应弱化“神圣”主体角色,与受众进行平等对话。过去信息资源被传统媒体垄断,主持人代表媒体机构发声,具有较大权威性和话语权。在“从我到你”“我说你听”“魔弹论”的传播模式,主持人的言论能够较快地得到受众的认可。但当下,受众拥有了开放选择权,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的“卑微者”,主持人的身份也不再是掌握着信息的神秘人,二者之间的“上下”关系被打破,主持人的“光环”被日渐消解。在此情境下,主持人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自己在新传播环境下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主持人应将受众作为服务对象,以受众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提供优质内容产品,以此获得与受众较高的黏合度。
主持人应做好“深度解读”服务。“网络中各类发声更加复杂、抽象和模糊,用户难免在声音选择、相信和理解中迷失,且没有耐心进行自发的补充纠正。”[4]主持人有责任对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补”和“修正”,为受众进行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解读,带领受众冲出迷雾。另外,网络空间充斥着因“消费主义”而产生的一系列道德和价值问题,不断影响和冲击着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够对受众进行正确的、正能量的、有深层价值的信息传播和引导,以此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董倩在疫情期间,深入武汉医院、社区、公共场所,采访了张伯礼、李兰娟、张定宇等专家,还有诸多医护人员、志愿者、普通百姓,进行了全景式主持、报道和评论,完成了《武汉观察》《面对面》《战疫情·武汉演播室》多档节目。董倩作为主持人,秉持专业态度和人文精神,为受众提供了有深度有温度的信息,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在无形中击溃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