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稳居优势地位
(一)用户稳定增长
微信和微博这两大社交平台凭借庞大的用户数量、较强的互动参与功能、无限制的传播场景等优势,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力量。信息载体、传播渠道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快,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已成为主要的信息入口,聚合类平台、自媒体公众号不断涌现,网络直播、问答社区等成为舆论的重要来源。“面对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8]“新闻客户端的使用率从5年前的15.1%提高到58.6%,60.8%的新媒体用户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9] 微博、微信经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凭借功能的拓展以及强需求的用户关系积累,其活跃用户数和传播影响力已成为社交媒体的龙头。在这种势头下,传统媒体积极融入新环境,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来发布权威信息,扩大传播范围,增强舆论声势,吸纳更多受众。
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有74.6%的中国手机网民使用微信浏览新闻,[10]也就是说,在移动终端中,微信已然成为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入口。“微信公众号的总数突破2,000万,微信公众号的月活跃账号为350万个,同比增长14%,活跃粉丝为7.97亿人,同比增长19%。”[11]公众号是微信这个社交平台上最具有媒体属性的应用,其传播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媒体的“推送”功能。在不断地探索发展中,公众号变得越来越普遍。2020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报道》的数据显示:“用户再创新高,增至12.03亿人。疫情期间刺激线上经济发展,小程序的日活跃账户数超过4亿……健康码相关小程序总访问量超235亿人次,亮码80亿人次,覆盖400多座城市的10亿人。”[12]
根据新浪微博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微博月活跃用户达5.50亿人,日活跃用户达2.41亿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约8,500万人和3,800万人,均为单季净增长历史新高。”[13]
(二)功能不断拓展
作为社交媒体的突出代表,微信的用户数量持续上升,它的传播力、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呈现了“马太效应”的发展状态。微信能够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社群传播融合在一起,实现无缝对接。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朋友圈等构成了非常成熟的传播矩阵,对于信息的生产、传播、运营以及反映社会问题、引导舆论具有较大价值。同样作为社会媒体,微博是人们用来表达观点、态度、情绪的主要场所,具有多元、多向的人际传播特征。微博内容体系日益完善,商业化效率不断提升,对各个行业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能够使信息在网络空间中以最快速度在最广范围内传播。微博已然成为新闻传播、价值观引导,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网络阵地,传播作用进一步得到彰显。其具有较强“话题性”:既能成为信息出入口,还具有议程设置自设置的作用;不仅是社交场,更是一个发酵速度快、传播力度广的舆论场。其功能以及安全性保障日趋完善:除了媒体之外,经认证的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组织等,都纷纷入驻,共同铸造了微博这个信息的“求证场所”。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平台成为疫情信息分发的重要场所,发挥着聚合政府相关政策和医疗信息的功能;助力抗击疫情,通过人际传播有效调动防护物资,开展疫情求助、防治和公开监督等;最为突显的则是社交平台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强有力地维护与推进了我国的大国形象。例如,央视新闻等媒体在微博中直播火神山医院的建成、投用,完整报道了一线抗疫的真实历程;再如“武汉日记”“一线医护战疫日记”“海外抗疫日记”等,用户用微博日志的方式记录了人们团结一心抗疫的过程,这为疏导不良情绪、发挥正能量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交平台图文、视频与直播全方面满足了大众的信息需求,也成为诸多专业媒体内容资源推送和聚合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