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把关:从被弱化到再强化
(一)把关人角色被弱化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认为,信息流动能够根据把关人的意见,决定信息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在渠道中流动。过去的主持人严格把控信息来源,只给受众呈现经过筛选和过滤的内容,因此受众接收到的并不一定是完整的事实。但在媒体高度融合的今天,主持人“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这主要表现在海量信息淹没把关权、把关权滞后、自我把关缺失三个方面。
第一,海量信息淹没把关权。信息高度开放、共享,以社交平台为主的人际传播扩大了信息入口,加快了信息的流动速度。新媒体传播时刻影响着受众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在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的双重作用下,海量的信息大大削弱了信息把关人的作用,主持人很难对如此大量的信息进行把关后再进行传播。例如,朋友圈中转发的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各类信息真假难辨,假信息或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其造成的传播效果是无法逆转和修复的。另外,网络传播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受众的“匿名身份”使其可以在网络上肆意发泄情绪,暴露出被社会约束的恶的本性。这种“隐匿性”不利于社会文明的监督、道德规范的约束、主持人把关权的发挥。
第二,把关权滞后。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主持人的把关出现“后置位”。在微博平台上发布信息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用户生产信息内容;其次,经营商审核后,信息内容“上线”;再次,网友转载、评论,舆论开始发酵;最后,舆情产生,主流媒体介入、引导舆情。在这四个步骤中,第一步与第三步均由受众自行发起,他们将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或纯粹的情绪表达上传至网络。但这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有待商榷,同时也是导致假新闻、网络暴力频发的主要原因。待事件发酵并引起一定的社会关注后,媒体才会介入并针对问题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由此可见,把关“后置位”导致主持人很难在后真相时代主动求真、求实。过去,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身份差距导致了把关人的存在,但是在交互的场域中,主持人与受众之间是平等关系,相应地,主持人的把关权在新的传播关系中就自然地被后置且被弱化了。
第三,自我把关缺失。主持人从传统媒体跨入网络媒体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拓展人际传播和自我传播的影响力,但问题亦随之而来。例如,主持人在网络平台上的“自我表达”有时会为了流量和粉丝经济而迎合受众,从而出现身份偏移、思想倾斜,导致原有的专业属性和政治属性迷失在经济利益圈中。让主持人左右为难的是,如果不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那么主持人就有可能面临受众流失、难以达到有效传播目的的局面,致使把关人的身份继续被弱化。所以,无论是因过度倾斜受众而造成的把关缺失,还是因为自身传播力受阻而产生的把关缺失,都对主持人的有效传播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对此,主持人应该找到新的突破口,强化把关人的身份。
(二)延续把关人的“强身份”
“身份”通常是指人的出身与社会地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根据传播者社会影响力的强弱将其区分为“强身份”与“弱身份”。传统媒体环境中的主持人掌控着信息来源,进行着独白式的叙述,在信息把关上拥有“强身份”。尽管主持人的传播功能因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而被弱化,但是主持人特有的优势基因不会被消解,其“身份”的政治、新闻属性始终存在。主持人要想在融媒体环境中站稳并具有影响力,就需要保持并延续原有的“强身份”——凭借过去积累的社会资源、受众影响力和良好的专业能力,与时俱进,转型融合,以利于主流媒体更好地推进舆论宣传工作。
在融媒体语境中,虽然信息传播主体个体化,每个人都能在网络媒体上编辑并发布信息,但是这类信息通常具有浅层性的特点,对信息内容的挖掘和解析并不充分。信息内容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大量虚假的新闻事件对当事人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也扰乱了舆论空间的发展秩序。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在众多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挖掘信息背后的价值,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专业解读。主持人在网络传播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路径包括努力发扬传统媒体的专业优势,将舆论往正确的道路上引导,确保信息内容的传递充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