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预示新未来

三、人工智能预示新未来

(一)大数据提供基础保障

大数据是对相当大的量级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挖掘和应用的技术,其中“量级”是不断变化的。大数据对社会变革、经济变革、组织变革、互联网变革、信息化进程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也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14]。“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大数据战略”,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视为战略性资源;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先后出台大数据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通院”)2018年2月的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为4,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预计2018—2020年的增速在30%以上。”[15]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大数据产业发展稳健,大数据的应用渗透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包括社会保障、企业发展、教育科研、媒体传播等各领域。当下,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相互融合发展,实现了超大规模的运算和智能化的海量数据分析,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准确度、复杂度、深刻度较高的信息处理。

一方面,新媒体本身就具有数据属性。依托于网络成长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具有传播渠道广泛、内容量大、形式多样、交互性强、覆盖率高、传播快速便捷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传播具有了“黏性”。也就是说,新媒体具有吸引和保留用户的能力,能够积累大量的用户,从而收集用户在网络上留下的数据并建立起数据库。大数据必然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保障,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本身,是“用户画像”的依据。大数据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预测性更强的信息服务,同时对媒体的运营和盈利起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数据的高度分析、处理和挖掘,让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的数据交互变得十分普遍,这已经不单属于技术的范畴了,其已跃升为一种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整个传播生态的建构。

与大数据相匹配的另一种人工智能方法是云计算。网络空间中的数据储存量和处理量都较为庞大,数据共享需要额外的存储需求。云计算能够针对这些现象进行海量数据的处理,如资源分配、协同管理媒体平台等。基于云计算的传播采用的是一种新兴的、多媒介、跨平台融合的模式,具有以用户为中心、跨平台、海量运算等特点。云计算能够让信息传播更具流动性和共享性,对用户进行准确和个性化的信息定制;云计算还能够检测媒体的运营状态,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提供有效策略。

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媒体可以完成信息合成,充分发挥预测性和深度挖掘的作用;大数据还可以对新媒体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相对全面的社会信息,作用于其他领域。大数据与新媒体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二者只有相辅相成、彼此成就,媒体融合才能在技术轨道上稳步前进。

(二)“R”技术带来沉浸式体验

“虚拟化”是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创造多元、丰富体验的核心要素。“虚拟现实”,即VR(virtual reality),指在应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原理的基础上模拟现实情景,将人们的视觉带入一个虚拟环境中;“增强现实”,即AR(augmented reality),指将真实内容与数字信息融合在一起,把音视频等信息叠加到图文当中,建构一个“真实语境”,人们可通过计算机与各种界面进行交互;“混合现实”,即MR(mixed reality),是一种超越了VR和AR,新兴起的虚拟技术,其将虚拟与真实融合,再塑了一个“共存”的场景,“真真假假”难以区分,加深了交互体验。将虚拟技术应用在信息传播中,其所带来的传播效果将远远超出文字、图片、视频所带来的冲击,因为用户会在“虚拟”中感受到“真实”甚至“超真实”,从而更为仔细、认真地去体验,长此以往便建立起一种依附感。例如,全程观察和体验新闻现场环境因素,延伸了人们的感知,能使人们更好地对新闻事件进行“理解”,进而改变了人们对新闻“真实”的认识,形成全新的新闻生产和消费模式,这甚至还影响了社会的意识形态构建。虚拟技术虽处于发展阶段,但它已经直接作用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生态,不断吸引和刷新着用户的注意力和感知、理解,对推进智媒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美国《纽约时报》利用VR技术,对在乌克兰战乱中流离失所的3个孩子的生活现状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受众的强烈反响,这种不需要一字一句的技术再现,可以将传播效果最大化。在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等主流传统媒体,以及澎湃、新浪、网易等新媒体平台纷纷使用VR进行报道。央视在对G20杭州峰会进行报道时,借助AR技术将图文与视频多元素叠加出新的“视觉环境”,实现“不在场的在场”。综艺节目《最强大脑》将MR技术融入“仓颉造字”环节,通过3D视角将汉字任意拆解,让选手在全立体感官状态下还原汉字碎片,增强节目的沉浸体验感。

“R”技术丰富了用户体验、改变了交互模式,使媒体融合趋于智能化发展。更重要的是,“R”技术驱动了技术与内容的融合,从而丰富了新闻报道样式,提升了传播的内在人文价值。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纷纷注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虚拟技术,于是数据可视化新闻、沉浸式新闻、传感新闻等应运而生,受众可以在由人工智能塑造的场景中通过人机交互来完成感官体验,这极大地推动了媒体智能化的演进。

(三)“智能化”成为融合发展新高点

人工智能对于媒体的影响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与5G、大数据、虚拟技术等相融合,能够模拟、拓展“人”的功能,人工智能可以进行数据采集、语言图像识别与处理,还具备一定的“理解力”,共同作用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中。人工智能连续几年出现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如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的作用,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16]。彭兰也提出了“媒体将向智媒化方向演进,呈现出万物皆媒、人机共存、自我进化等特征,媒体的用户系统、新闻生产和分发系统、信息终端等将实现无边界重构”[17]的观点。智媒是媒体深度融合的表现,其不仅是传统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加,而且是伴随技术轨迹演变的新传播生态的再塑。在过去,报业需要编辑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后再发行,广播电视则要经过媒体人的精心“设置”后才能播放,媒体决定着受众能看到什么。现如今,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相互融合发展,实现了超大规模的运算和智能化的海量数据分析,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准确度、复杂度、深刻度较高的信息处理,使受众个性化、交互性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以人为主导的媒介形态开始被打破,各种智能物体及新技术的交互融合,推动着传媒产业链的新变革。传媒业原有的边界正在被消融,一个极速扩张的新版图在博弈中逐渐形成。”[18]观看技术发展的历程,当我们还在讨论互联网的发展时,物联网已经悄然来临,万物互联与人工智能交汇,使“人机交互”从概念转变为现实应用,带给人们又一次全新的体验。媒体融合的智能化从依托技术支撑逐步转向网络空间中具有高度开放性的自组织发展的平台以及内容产品的系统性智化演变,从信源到信宿都呈现出智能匹配,同时渗透着精神思想、道德伦理的挑战与机遇。

机器人写作,是相对较早的新闻内容智化生产的代表。如新华社打造的“快笔小新”,写作速度快、能同时生成多种语言,还能够面对经济信息等复杂的数据不出差错。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打造的“小明”,16天内发布了456篇新闻报道,从写作到发布整个过程仅需要2秒。智能传感进一步提升了机器与人的交互性。如新华网打造的“Star”传感智能机器,能够将人机交互转化为“数据”,直接监测到受众的情绪,精准得出人的“兴奋高峰”,实现“我懂得你感受”。新华社还与阿里巴巴成立新华智云,推出“媒体大脑”,实现了新闻“智造”多项功能。除此之外,《人民日报》打造的“小融”“小端”,新华社“i思”“小新”,人民网阿里云ET机器人等13种智能机器人运转在新闻生产的一线。

相对主持人而言,影响最大的则是虚拟主持人、机器主持人的出现。机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的功能,解决“人力有限”的问题,能够24小时运转,解决主持人“不在线”的问题;智能语音识别与处理,实现了人“耳”的功能,能够即时转化,集录音、翻译、写作于一体,帮助主持人更多元地采集信息;数据可视化制作、智能编辑、用户画像等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新闻生产效率,给主持人进行高品质的有声语言创作提供了空间。

从以上智能化应用的发展进程来看,当前的媒体融合呈现智能设备与多重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态势,以新的样态嵌入网络之中,尚未向全面连接、机制重构、商业运营等整个生态的演变进发。如何实现媒体在网络中的自组织、自由化、自演进,发挥媒体的核心价值力量,是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