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参与式融入

二、参与式融入

(一)从受众到用户

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提出了“大众自传播”这一概念:“首先,通过互联网,全球网民都可能成为某一信息的受众,传播效率会提高;其次,它又具备自传播的特征,表现在内容的自我生产、接受的自我选择和发布的自我导向上。”[28]受众可以随时与媒体联系并且根据媒体需求来采访、收集新闻素材,更能够直接从事件现场发出文字消息或找到有网络的地方进行信息传送。这样,受众不再是单纯的受者,也可以成为传者。同样,信息来源和报道也变得多维化、多视角。传播主体呈现出去中心化、门户对消息的控制被削弱等特征,受众的自我主体意识变得越来越强大。在此之前,受众只能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了解新闻事件及其进展,无法有效地发表意见。但现在,受众通过新媒体就可以及时发现并跟进事件的发生发展。新媒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还可以监督政府和社会行为,自发形成舆论,推动事件的解决。新媒体将受众从以往的传播模式中解放出来,媒体融合发展趋于重视用户思维和理念,彻底将受众变身为用户,“传统受众角色正被信息探求者、浏览者、咨询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等所取代”[29]

受众变身为用户,除了在“接收”“接受”上有了转变以外,最大的表现是能够成为传播者,改变过去“你说我听”的传播关系。受众变身为用户,还表现在社交平台上的交互。过去新闻生产的权力在专业媒体机构手上,而现在用户可以作为信息提供者存在,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发布信息,甚至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现场”;还可以发微博、朋友圈,用各种“状态”表达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和态度;还可以依据关注的内容,进行用户关注,形成传播圈层。用户在网络空间中具备较强的舆论发起、聚集力量,主流媒体拥有用户数量的多少就直接决定了信息传播力的大小,如果没有用户量,主流媒体的主流声音也就难以在网络中产生影响力。从生产内容到满足需求,从做新闻内容到做产品服务,从记者到产品经理,媒体已经把广大受众看作它们产品经营和推销的“用户”。如果没有一定量的用户和用户黏性,再好的内容也无法落地生根,再发达的技术也无法发展,主流的声音也就无法进入网络空间并进行积极引导。

(二)从接收到参与

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在时空、社交两个方面进行了重构。“全媒体”中的“全程媒体”能够在任意时段、任意地点,根据用户“习惯”进行推送。“全息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空间移动以及需要,进行定位、定向的立体化、沉浸式传播,将内容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全员媒体”指用户作为个体进行的内容生产从初期的低门槛、低质量向高质量内容转变,为传统媒体源源不断输送素材、提供创作思路。“全效媒体”集用户与内容、社交、服务于一体,解构“传统媒体传播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的传播格局。“全民参与”逐渐发展为传播新常态,媒体市场正不断地被分割,呈现“分散化”状态,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社群属性、小众属性逐渐显现;信息不对称的鸿沟被填平,用户能够在规制条件下“自由”发起、转播、认同和拒绝信息的传播与互动。

智能化的当下及未来,用户与媒体的连接还将更加紧密。技术能够更好地对个体的兴趣以及传播轨迹进行画像,自动生产相应的“标准”并对照“标准”进行分发,使用户被完全链入网络,成为内容创造的“合伙人”,这种体验和感受又积淀为新一轮再生产的数据,以此不断循环。用户、数据、内容、平台、终端之间相互融合,多重要素、多重领域、多重机制之间相互渗透,重构一个以用户为核心的传播生态。媒体融合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促使网络连接一体化的完成,除了用户全程参与信息传播之外,其他功能也在不断被拓展,场景不断被强化。媒体融合会加快内部生态的构建,延展与外部的结合,提升融合下的传播和服务功能。例如,微信作为人际传播的工具,还可以满足用户看新闻、玩游戏、理财、缴费、购物、订餐等需求,让用户无论是沟通交流、精神娱乐、生活需要,都离不开这一载体,真正成为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个性生活。例如,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况下,微信“小程序”上线健康码,将用户与网络的绑定更加紧密。未来智能化的全面发展,将会给人类带来更个性和更专业的体验,那时的传播环境可能又会出现目前我们想象不到的变化。


[1]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13-08-20)[2020-10-01].http://www.wenming.cn/xj_pd/ssrd/201308/t20130820_1422721.shtml

[2] 中央深改小组第四次会议关注媒体融合 [EB/OL].(2014-08-18)[2020-10-01].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387950.

[3] 关于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EB/OL].(2019-01-25)[2020-10-01].http://www.ccdi.gov.cn/toutiao/201901/t20190125_187718.html.

[4]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03-15)[2020-10-01].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5/content_5374027.htm.

[5]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0-09-29)[2020-10-13].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6] 截至6月底我国5G基站累计超40万个 5G快速进入我们的生活[EB/OL].(2020-08-15)[2020-08-14].http://news.cctv.com/2020/08/15/ARTIzqoMSq4fOWCXtvloYX1IZ200815.shtml.

[7] 5G承载需求白皮书[EB/OL].(2019-09-26)[2020-07-13].http://idcqhan.com/Special/down/oad/WP/sgczxq.pdf.

[8] 刘奇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EB/OL].(2017-01-11)[2020-11-03].https://cpc.people.com.cn/n1/2017/0111/c64094_29013700.html.

[9] 梅宁华,支庭荣.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76.

[10] 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R/OL].(2017-01-04)[2020-09-28].http://www.cac.gov.cn/files/pdf/cnnic/newsmarket.pdf.

[11] 2017年微信数据报告[R/OL].(2018-03-01)[2020-09-28].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048167.

[12] 胡林果.腾讯发布2020年一季度财报 营收同比增长26%[EB/OL].(2020-05-14)[2020-12-08].http://www.sohu.com/a/395125031_162758.

[13] 微博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EB/OL].(2020-05-19)[2020-12-08].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20-05-19/doc-iircuyvi3942770.shtml.

[14] 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12.

[15] 中国大数据调查发展报告(2018)[R/OL].(2018-04-26)[2020-06-17].https://www.caict.ac.cn/kxyj/qwfb/ztbg/201804/p020180426332651074674.pdf.

[16]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1-25)[2020-12-08].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17] 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11):6-24.

[18] 彭兰: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2016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R/OL].(2016-11-14)[2020-12-27].https://v.qq.com/x/page/00347je1k6p.html.

[19]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0-09-29)[2020-10-13].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20] 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中央广电总台关于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EB/OL].(2019-02-28)[2020-09-2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19224.htm.

[21]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9-29)[2020-10-13].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22] 莱文森.思想无羁[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8.

[23]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9-29)[2020-10-13].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24] 孙树松,林人.中国现代编辑学辞典[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27.

[25]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4.

[26]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07.

[27]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8.

[28]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8.

[29]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