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界定与范畴
(一)新媒体:相对论与数字互联网论
通过整理文献笔者发现,“新媒体”有着各不相同的定义,主要概括为相对论与数字互联网论。
相对论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可以细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将“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认为新媒体是依托于网络平台和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另一种则认为“新媒体”是相对过去而言的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概念。这两种说法,都比较了“新”与“旧”,且都确定了同一个前提——“网络”。可以明确的是,技术持续发展,媒体形态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出现新的特征、新的环境。
数字互联网论这种说法主要基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认为新媒体是具有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这个理论站在技术的层面,用发展的眼光对新媒体进行了定义。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将新媒体概括为“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两微一端”是中央和地方网络新媒体部门评估媒体在网络移动平台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体系。
(二)新媒体:系统性与开放性的动态论
首先,从“新”“旧”的定义出发。要定义“新”,就要先确定什么是“旧”。广播的出现相对于报纸而言是新媒体,电视的出现相对于广播而言是新媒体,网络的出现相对于电视而言是新媒体。网络媒体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广播对报纸、电视对广播带来的改变和影响;网络媒体不仅改变了传媒本身,更深刻渗透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成为国家和民族强硬的竞争力。在全球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生存的环境下,基于网络兴起的新媒体可以看作“新”与“旧”的分水岭。我们发现,报纸、广播和电视并没有因为网络的出现而被替代甚至消失,四者相互依存并且开始融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旧”指的是“过去的;过时的(跟‘新’相对)”,所以如果用“旧媒体”来概括报纸、广播和电视,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本书将互联网之前的所有媒体称为“传统媒体”,即报纸、广播和电视。
其次,从网络媒体的发展出发。虽然前面确定了“新”与“旧”的交接点,但“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概念,因此要准确界定新媒体,还需要梳理“新”的发展历程。互联网诞生于机器与机器的连接;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使互联网走向“媒体化”;人与人的连接使得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终端连接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走向了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工信部2014年7月公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72亿户,手机成为第一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让过去的“人随网走”发展为现在的“网随人动”,在突破时空限制上为媒体传播带来了质的飞跃。
根据上述梳理,笔者将新媒体的范畴概括为相对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而言出现的新的媒体,其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的全面联系,带来开放、自由的交流环境,在未来属于具有变革性的力量。新媒体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性、动态性的概念,是继传统媒体之后兴起的所有新兴媒体,包括移动互联网下的移动媒体、以微信和微博为主的社会化媒体以及建立在客户端和各类平台上的自媒体等多种新媒体形式。鉴于新媒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对其的界定仅是立足当下、回顾过去以及可视未来的角度,并不能够形成全面完整的定义。对于媒体来说,如何最大限度地持续满足人类的传播需求,是其进步和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