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无法超越人类情感
(一)主持人的“情感聚集”无法被替代
在现实社会中,主持人不仅要具备实际的工作能力,还要具有丰富的感情,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和朋友圈。虚拟主持人也好,机器主持人也罢,它们不具有人类的情感,一切的表现都是人为的技术导入。
当下和未来,传播技术不断发展,传播形式不断变化,主持人的形态或工作状态也会有新的变革,但是主持人的存在仍然是必要的。因为传播的宗旨始终是以人为本,无论是借助何种方式和平台传播,只要有节目的存在就离不开主持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够有效地进行传播信息,这一点在情感沟通上更为明显,比其他方式的交流更行之有效。”[2]人际沟通交流、情感流动、随机判断、情绪调整、价值评价、现场协调和掌控都需要主持人在电光火石间完成。梁启超曾说过:“以情感来激发人,就好像磁铁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石,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3]主持人不是一个单纯意义的情感个体,是有社会道德和价值审判的情感代表;主持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思想的主体,不是一个客观冰冷的机器。主持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情感存在”,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情感需要”,一个需要而另一个存在,二者如相互契合,主持人就能够良好地协调和投入情感,传播力便会爆发式地增长,产生感染力,调动群体情感,并使之转化为高尚的道德行动,净化社会以及人们的心灵。
情感的内在聚集,离不开“感受”的获得。感受源于文化素养和生活阅历的积累,这些是机器无法做到的。明代学者焦竑说:“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远行。”(澹园集:雅娱阁集序)“艺术家应当具有特别敏锐的观察、体验与感受生活的能力,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逼真的想象力融入艺术作品中,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4]主持人能敏锐地观察社会生活并能对观察产生深刻的感受;能深入到每一条信息内容中,通过对新闻事实的现场体验,再结合体验感受,来为情感聚集提供先决条件。正如作家冈察洛夫所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以及画家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如果想要情感聚集,就离不开丰厚的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直接体验是根据所见所闻所感所遇,激发起更深刻的情感聚集;间接体验则是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吸取经验,扩大自身的视野,拓展生活积累,诱发创作灵感。这两种体验都是传播中构建情感体验的必要因素。我们不能奢望机器或是其他形式来代替,只有主持人能够完成。主持人有比常人更敏锐的感受、独特的思维,能够“取精用宏”“厚积薄发”,能够把自己的体验和信息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迅速聚集生成。
依托于情感体验和情感想象、联想,人的情感急速升温,可以唤起心底无限的情感聚集。相对普通人而言,主持人的优势就是可以根据信息的情景,产生巨大的情感聚集力量。即“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5]主持人面对信息内容,敏锐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迅速展开情感想象和联想,唤起大量准确的情感聚集。所以说,情感的内在产生离不开人,那么节目完成也不可缺少主持人的存在。
(二)主持人的“情感判断与调控”无法被替代
所谓“判断”,是人们的一种思维形式,是肯定或否定某事物,或指明它有何种属性的思维过程。情感判断可以理解为判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在一定感知的基础上,经过内心的情感推理、演绎,再重新产生的态度。主持传播中需要做两方面的情感判断,一是对信息本身做出判断,二是对受众的情感反馈做出判断。主持人面对信息及新闻事实,需要进行情感审定,判断信息是否符合传播目的,完成信息取舍和提炼;主持人面对受众,依据受众形象的活动和情感表现,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情感活动和态度。例如在访谈节目中,如果涉及嘉宾尴尬或想要规避的话题,主持人能够马上做出判断,是继续该话题还是转向另一个话题。不管什么形式的情感判断,都不可能“天降”,都离不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传递,离不开主持人的情感判断。
“情感调控”是指主观感受的调整、心理冲动的调整、认知评价的调整以及行为动力的调整。同样的信息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例如人们看到拐卖儿童的信息时,有的母亲是愤怒,痛恨人贩子的劣行;有的母亲则是担忧自己孩子的出行安全。在人际传播场域中,虚假和夸大的信息内容,极有可能导致人们的心理危机。主持人能够介入其中,通过情感调控给予受众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这种调控和引导,同样是机器无法完成的。
(三)主持人的“情感外化”无法被替代
主持人能够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刺激内在情感生成,再经过加工予以外化表达,进而影响他人并得到情感回馈。这种外化能够直接作用于受众,外化程度决定了传播的力度。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手段有很多,语言、文字、图像等都可以,但情感始终是人的归属,人对情感的直接表达是最好的传播途径。主持人可以借助有声语言的魅力,也可以使用肢体副语言的独特性将内心蕴含的丰富而热烈的情感表达出来。情感借助有声语言表达,能穿透灵魂、感动心灵、启发智慧,还可以塑造魅力独特的世界。人在紧张时说话会断断续续,人在愤怒时会大呼小叫,人在感动时会泣不成声,丰富的情感产生丰富的有声表达。播音主持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主持人能够借助有声语言将情感外化,与受众之间建立顺畅、有效的情感沟通。通过停连、重音、节奏和语调等,将情感外化,并感染他人。情感的有声语言表达,就好比是一个蓄水池,既可以开闸放流一泄而出,也可以细水长流。主持人则是蓄水池的“闸门”,情感如何收放,怎样拿捏,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可以通过有声语言将自己的情感外化出来,激发嘉宾的表达欲望,让受众得到更多的情感感受;在娱乐节目中,主持人把诙谐幽默的情感外放出来,让人们得到愉悦和放松。
除了有声语言可以传递情感外,眼睛、表情和手势等副语言也可以在细微中进行情感流动,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主持人与受众或嘉宾沟通时,目光的自然大方传递出温馨亲切的情感,目光的集聚可以传达紧张或担忧,另外还有疑惑的眼神、肯定的眼神、感动的眼神等,有些情感外化可以在眼睛的一开一合间进行表达。例如主持人与嘉宾交流尽兴时,身体微微向前倾,表达出强烈的认同感和交流欲望,嘉宾在收到信号后也会进行更放松的畅谈。一个抬头、点头,可以流露出认可和信任,还可以作为继续或停顿的提示,这体现出与受众同悲同喜的人文关怀。主持人是媒体传播活动中情感的使者,通过“移情”于受众,以达到“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