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生态观

导论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生态观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地重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而是对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不可持续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主要特征之一。202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

不同于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欧美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突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意味着重构人与自然关系,将人类活动置于大自然的边界之内,强调地球生命共同体。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不同于欧美现代化的独特生态观。[3]

一、重新思考“现代化”

工业革命后,人类生产力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以工业化国家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率先实现所谓的现代化。一直以来全球广为接受的现代化概念,就是将现有发达国家的标准当作现代化的默认标准。如果将现代化分为两个维度,即“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如何实现现代化”,则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探索,重点都是如何实现像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对于现代化的内容则很少进行反思。

毫无疑问,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建立在传统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现代化模式,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中国亦是这种现代化概念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是,这种基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现代化有其内在局限:一是导致发展目的与手段的背离,难以最终实现全面提高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二是由于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破坏基础上,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态环境危机;三是由于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其只能让世界上少数人口过上丰裕的现代生活,一旦扩大到全球范围,就会带来不可持续的危机。

因此,仅仅思考“如何实现现代化”已远远不够,更应该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义,建立面向未来和全球普适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对工业革命后形成的现代化概念的深刻反思和重构。

二、绿色发展新范式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奠定了绿色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总结过去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时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4]

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新时代十年,中国Ⅰ—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23.3个百分点,达到84.9%;国控入海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25个百分点,达到71.7%;[5]2021年,中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达到18%;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量,有2/3来自于清洁能源;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了56%。[6]

如果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放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认识,就更能发现这一成就的非凡意义。新时代十年,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在代表未来全球竞争力的绿色经济和绿色技术创新上,中国很多方面已处于世界第一方阵。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

因此,新时代十年,中国实质上突破了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探索出一条环境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发展道路。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态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体现在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等方面。

第一,体现在“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上。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五个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他几个方面的特征就缺乏基础。

第二,体现在“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正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之一。同时,在全党“必须牢记”的五个“必由之路”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7]

第三,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五个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内涵非常丰富,下面着重强调两点,以揭示这些特征背后的内在机制。

一是关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含义。中国14亿人口实现现代化,将超过目前所有发达国家约11亿的人口总数。人们在讨论14亿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时,更多的是以此说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复杂性和伟大成就。但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含义,即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全球普适性,而资源高消耗的传统现代化模式只能让全球少数人口享受繁荣,也就不具全球普适性。

二是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目前在讨论这个特征时,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中国和平发展的主观意愿。实际上,中国和平发展不只是出于其制度与文化因素,还是因为中国要建立的现代化是基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再是像欧美传统现代化模式那样以资源大规模攫取为必要条件。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全球资源的恶性竞争。

四、生态文明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在战略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今后我国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内在要求和目标,将全方位体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行动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将随之全面融入各方面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专门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作出相应的战略部署。在这一部分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8]

在此基础上,报告进一步从绿色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战略部署。尤其是,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其中,降碳、减污、扩绿分别代表碳排放、环境污染、生态保护三个环境维度,在此前提下的增长,则意味着绿色增长。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质就是要在新发展理念下,以“降碳”为战略抓手,形成三对“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是环境(“降碳、减污、扩绿”)与发展(“增长”)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二是“降碳”与“增长”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三是各环境子维度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即“降碳”与“减污、扩绿”之间的相互促进,避免“为降碳而降碳”的单一做法。这三对“相互促进”的关系,是过去发达国家现代化从没有实现过的新目标。新时代十年,中国初步实现了环境与发展的协同发展。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开启生态文明新篇章,并为全球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

[2]《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7月19日。

[3]张永生:《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生态文明新篇章》,《城市与环境研究》2023年第1期。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1页。

[5]《数读:“中国这十年”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来源于https://www.mee.gov.cn/ywdt/xwfb/202209/t20220915_994077.shtml[2023-02-25]。

[6]《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日报》2022年9月16日。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8、70页。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9—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