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发展的共赢

(一)环境与发展的共赢

早在1983年,环境保护就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的环境却严重恶化,直到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生态环境才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面性好转。背后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保护不只是简单的环境保护问题,更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深刻转变,由此带来行动上的突破。

20世纪中叶起,中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保持了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奇迹。在短短40年内,中国人均GDP增长超过20倍,总GDP增长超过30倍,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发展成就。2020年,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从规模而言,中国是传统工业化模式最大的受益者。但是,由于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增长付出的生态环境成本亦十分高昂。这使得中国坚定不移地转向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变化的论断、“美好生活”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一系列新的理念、论断以及发展战略,并坚定不移地进行发展方式的转换。这些新的提法,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和解决思路,背后实质是对基于传统工业时代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反思。

需要指出的是,在工业时代,由于生态环境被传统工业化模式破坏,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吁就一直存在。但是,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却同传统工业时代的思路有着本质区别。

传统工业时代的发展理念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大自然”被视为经济活动的资源攫取对象和废弃物排放场所。在这种狭隘的经济视野下,物质消费主义和过度消费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为不断提高物质生产和消费水平,人类就会对大自然无限制地攫取,以至于突破人与自然关系的边界。在这种理念下,生态环境问题被视为一个简单的外部性问题。

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下,人类经济活动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或子集,经济活动必须在大自然的边界内进行。这种新的约束条件就会转变经济发展的内容和方向,从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越保护、越发展”。这种现代化,会产生三个层面的“共赢”,即环境与发展、国与国、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