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负担论到绿色机遇论
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核心内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意味着,绿色转型代表发展的机遇,而不是过去被认为的负担。这一新认识的系列战略举措,推动了中国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由于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对立关系,长期以来绿色发展都被视为一个负担,良好的生态环境被认为是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负担得起的奢侈品。因此,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或“先发展(或先污染)、后治理”模式,被作为一个发展规律广泛接受,治理污染则被视为一个负担。
但是,一旦从传统工业时代的狭隘经济视野,转变到“人与自然”更宏大的生态文明视野,将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的外部成本、隐性成本、长期成本、机会成本,以及对大自然的危害等考虑在内,则原先被认为是低成本、高收益的经济活动,可能就变为高成本、低收益;反之亦然。如果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非货币化的健康和福利损失,则传统工业化模式的代价就更加高昂。
理解绿色发展的机遇,需要新的思维和愿景。国家领导人的发展理念和远见卓识,就成为认识并抓住绿色发展机遇的关键。继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实践中又进一步深化“两山论”,深刻阐述了“两山”之间内在关系的三个阶段,明确提出生态优势可以转变成经济优势,即保护生态环境同经济发展可以成为一种相互促进关系。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1.绿色经济快速兴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绿色生产“重点是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1]。“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2]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3]。
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不仅有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和优势,而且有决心将这种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国政府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本质上均具有绿色技术高附加值的特征。这些领域的增长,将大幅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在新能源方面,中国已具全球竞争优势。中国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60%以上的硅料、90%以上的硅片、89%左右的电池片、70%以上的组件。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风机制造国,产量占全球一半。全球前15大风机厂商排名中,中国占10家。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25亿千瓦。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达到1.19万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21%。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同样有较大优势。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全球销量分别为41%、53%和63%。在全球20大新能源汽车厂家中,中国占12家,德国3家,美国2家。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前7个月,中国出口汽车277.8万辆,同比增加74.1%,出口价值增长118.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25%,同比增长2.6倍。
中国绿色发展有很多独特的优势。首先是领导人对绿色发展的愿景和政治共识、快速有效的政府决策体系,以及强大的政府执行力。其次是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单一市场,为绿色技术的研发和绿色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提供了市场条件。第三是后发优势。由于中国还没有实现现代化,其转型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实现换道超车。比如,中国的新能源、智能电动车的生产和研发,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第四是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空间巨大。第五是新能源资源禀赋。中国拥有较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资源。第六是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无论绿色技术是否在中国发明,都可以在中国生产、应用和销售。这样,中国的绿色发展就成为全球的机遇。
2.绿色生活方式新风尚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一个重要前提是新的绿色生活方式。目前全球普遍接受的关于“美好生活”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以发达工业化国家生活方式为默认标准。这种“美好生活”方式,虽然大幅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但却不可持续,还出现很多所谓的现代社会病。以美国为例,其人口占全球5%,但却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消费全球15%的肉类,产生全球40%的垃圾。全球生态足迹网络(https://www.footprintnetwork.org)做过测算,如果地球上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则需要5个地球才能满足。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渗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公众的生活方式开始明显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过上“美好生活”。不同的“美好生活”概念,对应着不同的发展内容和不同的资源概念。因此,“美好生活”概念是否崇尚过度物质消费,就直接决定发展的内容及是否可持续。
绿色生活方式背后,是新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他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和内容进一步做了生动阐释。“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4]2019年9月中央审议通过了《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该方案通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5—16页。
[2]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6页。
[3]《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7月19日。
[4]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