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新的世界观

(一)生态文明新的世界观

生态文明概念的兴起始于生态环境危机,目的也是解决生态环境危机。但是,如果只是就环境论环境,就无法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因为生态环境危机的背后,是发展范式的危机,需要靠发展范式转变才能解决环境危机。早在1983年的时候,中国就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但是后来,在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环境却越来越被破坏,总体情况不断恶化。这种情况,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才出现历史性、全局性和转折性变化。其原因,是转变了发展理念和发展范式。

如果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发生转变,则环境和发展之间就是一个相互冲突的关系。此时,要想保护环境,就必须牺牲发展。但是,发展又是最优先的任务。如何既要环境保护,又要经济发展,就成为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除了靠技术进步外,更重要的是转变发展范式,实现绿色发展。只有以此建立起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才有可能会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那么,如何实现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这就需要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态文明就是这样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包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美好生活”的概念。这些都同工业时代工业文明具有本质区别。因此,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坐标系。反映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其关于成本、收益、效用、福祉、最优化等概念,都同工业时代具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对作为工业时代基础的哲学和发展概念进行重新反思和转变。

在生态文明新的坐标系下,这些概念都会被重新定义。一旦被重新定义,经济主体的目标和约束条件都会发生变化,行为模式也会发生转变,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协调,发展的目的和手段也可以一致,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也会一致。人和自然的关系,其实就是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人对应经济,自然对应环境。通俗而言,所谓生态文明,就是用新的理念来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中国提出的概念,代表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的世界观。为什么生态文明会在中国诞生?大的背景是现在全球面临的不可持续危机,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资源能源危机等,出路就是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在中国的提出,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中国长期艰辛探索可持续现代化的智慧的结晶。

可以说,中国是传统工业化模式最大的受益者,没有其他国家像中国一样在过去短短的40多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那么,既然中国发展如此成功,为什么不继续,而是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简单的回答是,过去这一套模式不可持续,新的模式带来了新的更大机遇。

中国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实际上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我们过去甚至认为社会主义不会有环境问题,那是资本主义的事情。后来我们发现社会主义有环境问题,但是还是坚信依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因此,早在1983年,中国政府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国策,可以说中国相当重视环境问题,中国采取环保行动和发达国家是同步的。

在1972年参加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国环境保护运动同国际上是同步的,并且中国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也非常有力。但是,后来在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环境全面恶化。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经济加速发展。这个时候,环境和发展的矛盾就非常突出。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强调科学发展观,讲环境和发展要兼容。但是,如果不转变发展模式,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冲突的关系就难以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生态文明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和保护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强环境保护的问题,也不只是所谓外部性内部化的问题。当发展理念发生转变,就会带来发展内容的转变,也即GDP的内容发生转变。若在不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条件下降低污染,则结果要不就是提高成本,要不就是减少产出。只有转变发展理念,发展内容发生彻底的转变以后,才可以实现“越保护、越发展”。如果经济发展就是传统的“挖煤、开矿、砍树、办工厂”,环境保护就无法实现。但如果走新绿色发展道路,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依靠技术、知识、文化体育、健康、生态环境等发展新型工业和新兴服务,环境保护就可以在发展中实现。

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是全党艰辛探索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关于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论的转变,带来了行动上的突破。中国的环境保护力度前所未有。2023年7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出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实现了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从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从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四个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