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和国际会议上,倡导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党的十八大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分别被写入宪法、党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通俗而言,就是人类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星球上,命运休戚与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对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新冠大流行、战乱等,任何国家均不可能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如何通过合作避免全球性危机,并分享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实现全球共同繁荣。
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是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狭义的层面,生态文明是指生态环境保护。但是,生态文明又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背后更是发展方式彻底转变的问题。如果发展方式建立在“高资源消耗、高碳排放、高环境破坏”基础之上,则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就存在内在冲突。如果“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则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的生产力和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某个特定区域的衰落或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崩溃,并不至于危及全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进入生态文明。在农业文明的历史条件下,就不可能提出现在这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在工业文明下,虽然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但由于传统工业化模式具有不可持续的内在局限,也就不可能以此模式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经历了下面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社会。由于两个原因,农业社会不可能出现类似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一是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足够的能力大范围影响环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人类被动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二是由于不同地方的相互依赖程度低,即使一个局部地区的文明消失,其对全球其他地方的影响也有限。因此,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就很难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更多的只是“天下大同”之类遥远的政治理想。
历史上那些因为环境危机消失的区域文明,多是由于自然发生的气候变化(洪水、干旱、火山、瘟疫等)或农业体系受到破坏等原因。比如,历史上十大消失的文明。由于世界处于分隔状态,这些局部原因导致的区域文明消失,并不至于影响生活在全球其他地方的人口。因此,也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阶段:工业时代。在传统工业时代,大工业推动全球化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命运开始相互依赖。由于全球危机的出现,有了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但却没有实现的基础。工业革命后,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率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带来的系列环境危机,使人们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危机意识,但却无法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相较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有以下两个实质性变化。
一是生产力出现飞跃,人类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与此同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从过去被动适应环境,变成足以影响全球环境。人类进入所谓人类世,也即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过去以自然因素为主,转变到人类活动为主。
比如,气候变化就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尤其是化石燃料燃烧、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超过1万亿吨二氧化碳。这些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引发灾害性气候事件、冰川和积雪融化、降水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丧失,危及人类文明的延续。据联合国环境署的相关评估报告,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且这一趋势正在加速。为应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环境危机,1972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际社会第一次确立了对全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原则,标志着人类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历程的开始。
二是人类社会越来越进入相互依赖的全球化时代。通过全球分工,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分工体系。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第二次浪潮发生于“二战”到20世纪80年代,加深了发达国家经济之间的产业分工,形成了穷国严重依赖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的全球南北分工格局。第三次浪潮始于1980年,发达国家将大量高环境代价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发国家尤其是东亚和中国成为主要的全球制造者。
但是,由于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冲突,环境问题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工业革命后以少数工业化国家为代表建立的现代化模式面临着所谓“现代化的悖论”,即这一模式可以让少数工业化国家实现现代化,但一旦这种模式扩展到全球,就会带来全球不可持续。直观地说,如果每个国家都像欧美那样过度消费,则这种高环境代价的生活方式就会带来全球不可持续。因此,这种方式也就无法在全球扩展。
第三阶段:生态文明新时代。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从愿望变成可以实现的目标。在传统工业时代,即使人们意识到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环境,也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彻底转变“高资源消耗、高碳排放、高环境破坏”的发展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才有可能真正从愿望变成现实。
解决不可持续问题,不是简单地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也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和新材料发明等问题,而是工业革命后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是发展理念、发展内容、资源概念、发展方式、商业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而深刻的转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不可能用过去导致这些问题的思维去解决这些问题”。全球范围的碳中和共识与行动,标志着传统工业时代的落幕,一个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开启。由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就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美好愿望变成可以实现的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