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
工业革命以后,以发达国家或工业化国家为代表建立的现代化,建立在传统工业化模式基础之上,很大程度上是以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为中心,高度依赖物质资源和化石能源的投入,不可避免地导致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冲突的关系。这种现代化模式可以让世界上少数人口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但是一旦这种模式扩大到全球范围,或者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就必然会带来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这正是目前全球环境危机等问题的根源。目前全球流行的现代化概念,正是这种不可持续的现代化概念。后发国家对现代化的探索,更多的是将发达国家经济作为默认标准,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而对“什么是现代化”则缺少深刻反思和质疑,而这种现代化模式恰恰又不可持续。
现有的所谓现代化国家,也没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比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的是所有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说明,SDG的17大类目标,发达国家也没有很好地实现。在碳排放方面,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高排放国家。如果减排目标无法实现,全球气候危机就无法解决,人与自然就无法和谐共生。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根据联合国2020年的评估报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爱知目标”没有一项完全实现,而中国是完成情况最好的国家之一。虽然发达国家的生产端看起来很“绿色”,但消费端的生态环境足迹就不是如此。如果只是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然后从其他国家进口高污染产品来消费,那么这种现代化模式就没有全球性意义。
中国的现代化目标,不是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简单翻版,而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推进相应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提供保证。但是,现在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是在传统工业时代环境与发展相互冲突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下建立的,很难适应现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迫切需要根据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建立环境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国内层面,将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环境与发展之间相互冲突的关系,转变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以走出工业文明下的“现代化悖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是国际层面,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可以走出“现代化的悖论”。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只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全世界的重大发展机遇,促进全球共享繁荣。如果实现绿色转型,则环境和发展就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各国在国际环境治理上,就可以从过去的负担分担转变为机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