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经历了将减排视为负担,到逐渐向将减排视为机遇的方向转变。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减排视作发展的负担,各国难以形成减排共识。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高碳基础之上,而全球升温要控制在2度或1.5度的话,全球剩余的碳排放空间已十分有限,“减碳”就相当于压缩自己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二氧化碳的全球流动性,减排成本由本地承担,减排好处则由全球共享。因此,在全球碳排放空间有限的前提下,所有国家都力图在碳排放空间上多分一块蛋糕,全球气候谈判就很艰难。

但是,短短十年过去,在2020年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全球减排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概有140个国家以各种形式承诺了碳中和。全球碳中和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目前承诺碳中和的这140多个国家,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的80%左右,人口占80%左右,经济规模占90%左右。如果只是少数国家承诺碳中和,或许还不能说明问题,但是现在大多数国家都作出了承诺。这么多国家承诺碳中和目标,说明他们看到了碳中和带来的实质性机遇。

第二,更进一步看,这些承诺碳中和的国家有七成左右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因为按照过去常规发展模式,碳排放要先到达一个高峰然后再下降,整体呈倒U形曲线。现在这些国家承诺碳中和,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低碳模式实现经济起飞,不需要再经过明显的倒U形路线。这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来说,是一个颠覆性改变。

简单回顾中国关于气候变化认识的转变历程就可以发现,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战术层面的考量,而是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新发展理念,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发展理念深刻变化的结果。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早期,中国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国内环境问题,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没有太充分的认识。当时普遍的发展观念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减排会影响经济发展,所以中国在减排问题上要顶住国际压力。虽然1983年环境保护就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但由于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减碳和经济发展相互冲突,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快速上升。可以说,中国早期是在国际减排压力下进行减排,处于“要我减”的状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中国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减排符合自己的内在利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随着新发展理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在认识和行动上不断深化,采取了非常严厉的环保政策,现在则主动提出2060碳中和目标。

在讨论中国为什么提出碳中和目标时,一些人可能会说,是因为中国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了。实际上,发展阶段的变化并不是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条件。美国的发展阶段很高,但在特朗普政府执政下,也没有提出碳中和,反而退出《巴黎协定》。全球碳中和意味着,以后全球发展都必须遵循低碳绿色模式,发展中国家不会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以低碳的方式实现经济起飞。因此,发展阶段既不是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中国承诺碳中和,也不是因为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因为这种压力其实一直都存在,不是现在才出现。如果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不符合中国的根本战略,中国不会屈从于国际压力作出这种承诺。而且,国际承诺不是一时的应景之作,而是需要切实兑现的,也并非到2060年才兑现,而是从承诺开始就一步步被国际社会监督。因此,中国提出碳中和,不是迫于所谓国际压力。

全球范围的碳中和是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变,标志着传统工业时代的落幕,一个新的绿色发展时代的来临。目前关于“双碳”目标的讨论,很多都是将“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两个概念不加区分地使用。实际上,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要求的政策也不一样。简单而言,碳达峰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也能实现,即当经济增长达到一个平台期,排放也进入平台期。如果想早达峰或者低达峰,就加大减排力度。但是,碳中和就不一样。实现碳中和意味着,目前100亿吨左右的碳排放,大部分都要被减掉,少量则通过碳汇、碳捕获与利用等方式进行中和。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大厦的基础要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这就不像替换汽车零部件那么简单,也不是纯粹依靠技术能实现,而是一个发展范式全面而深刻的转变。

虽然从时间先后顺序来看,中国要先实现碳达峰,再实现碳中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等实现碳达峰后才考虑碳中和。恰恰相反,现在要以碳中和的思维和方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变,而要实现碳中和目标,现在就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转变发展方式,而不是等碳达峰之后开始转变。如果不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即使碳达峰100年,也无法自动实现碳中和。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GDP还要再新增一倍。这是中国碳中和的机会窗口期。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加快行动减排,就会被锁定在高碳路径,等碳达峰后再转换,实现碳中和的成本就会非常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