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第五章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是COP15大会的主席国。2022年12月19日,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昆蒙框架”将指引国际社会携手遏止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推动生物多样性恢复进程,共同迈向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景,为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蓝图。

作为COP15大会主席国,中国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其中,“昆蒙框架”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系列目标;建立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明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支持措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工业革命后,以西方工业化国家为代表建立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带来了物质生产力的飞跃,前所未有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不可持续,更无法以此实现全球共享繁荣。只有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也就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途径。

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对引领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巨大贡献不仅体现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其宏大的目标,更是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思想指南。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都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是生态文明在不同方面的表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工业革命后人类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变。生态文明的提出,不只是缘于中国发展模式面临的特殊问题,更是缘于工业革命后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普遍问题。如果说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传统工业化模式是工业化国家为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那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就有可能是中国为人类作出独特贡献的新的历史机遇。